千百年來,華夏民族一直是取“三羊(陽的諧音)開泰”吉祥寓意來度過這象征意義的365天。而“三陽開泰”出自何處,又與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伏羲是什么關系呢?從易學八卦的卦爻符號及推演形式等諸多方面考證,應源于伏羲氏“觀象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的甘肅天水市北道區渭南鎮的卦臺山——三陽川。三陽川的地理風貌與伏羲先天八卦暗自吻合。
據《中國人名大辭典》籍載:伏羲,上古皇帝。姓風氏。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稱太昊。教民佃漁畜牧。養犧牲以充皰廚,故又曰皰犧。始畫八卦。造畫契。都陳。在位一百十五年……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 皰犧(伏羲)氏,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觀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由此可見,伏羲不但是八卦的始制人,而且教人漁獵、制禮儀,故而被譽為“人文始祖”,民間尊稱“人宗爺”。
神秘莫測卦臺山
卦臺山距天水市區十五公里,山體如一龍馬之態,雄臥于山川西首,登臨卦臺山頂,俯瞰卦臺山下,隴海鐵路寶蘭段二線正在緊張施工,火車隧道從卦臺山下橫貫穿過,天攙高等級公路與渭河縱向交錯。北道區旅游局的工作人員陪同我們一同來到卦臺山,見到了自愿看護卦臺山的一位吳姓老先生。據吳先生介紹,卦臺山自然天成,如一古堡形態,現內存有明嘉靖十年復修的三開間伏羲祠一座,內塑有伏羲造像。尚有1993年由臺灣同胞捐資及地方民間集資修復的五開間東朝房一座,五開間午門一座,及明清以來的碑亭兩座,古戲樓,東西朝房,山門等建筑亦為后人重修。尤值一提的是,先天殿又稱大殿內中心部位置伏羲圣像,右置龍馬雕像,左置石雕“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圖”。藻井施繪河圖洛書圖案,寓意伏羲得河圖洛書而受啟發畫八卦并推演為六十四卦。這些形象的文物,都是伏羲畫卦傳說形象化的寫照。
吳先生極熟悉卦臺山的山形、地理、地貌、水勢和周邊環境。卦臺山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330米,至山底高差166米,山頂之塬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08米,凸起于四周。我們隨吳先生站在龍耳處,他指向逆光中的山下河道:這由西向東流勢的河水就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渭河,葫蘆河(又稱隴河)從北匯流而來,交相沖積,形成巨大的盆地形平川——三陽川。我們現在所站的卦臺山位置即在最西邊的渭河入川處,形如龍首,北插渭河。相傳伏羲據此臺放眼我們前方的三陽川,象天法地,妙悟八卦。三陽川則是我們天水市北道區著名的大川子。
三陽川之地理風水和八卦的天機暗合,三陽川的地理形勢構成天然的太極八卦,進而,觀“三陽”引出“當三陽開泰之候,正萬物出震之時”的一年開頭吉祥語,寓旨“三羊”兆祥瑞,“三羊”交好運……伏羲畫卦幾千年的傳說始于天水三陽川決非偶然。據史料載,明代大學者胡纘宗的《卦臺山記》中介紹:成紀之北約三十里,曰三陽川。其西北有臺焉,羲皇畫卦處也……三陽云者: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寅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卦臺儼于南,長山負于北,龍馬山集于西,尉遲峽約于東;承渭于上流以資沃,納隴于下流而納污……故登臺而望之,視卦山若卻若顧,視龍馬山若抱若倚,視渭水若環若帶,視新陽川若吞若吐,視三陽川若沉或浮,視隴水(俗稱為葫蘆河)若引,視長山若附。故兩山一水之間,其臺若坐若盤,而羲皇觀天察地于此,畫卦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