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張家川縣種植冬小麥20.4萬畝,引進小麥優良品種9個,在全縣打造了8個良種繁育基地,面積2.6萬畝,種植溝壟全覆膜小麥2000畝。入冬以來,張家川縣連降兩場雪,全縣20.4萬畝冬小麥植株自東向西進入休眠期,通過抗寒能力度過冬季,也就是常說的“越冬期”。
為保障冬小麥安全越過冬季,日前,張家川縣農業技術服務站下派技術人員深入恭門鎮、胡川鎮、梁山鎮等冬小麥集中連片種植區域,就東、中、西部的實際苗情開展技術指導工作。梁山鎮岳山村萬畝高山小麥良種繁育基地里,十余名工人身背藥箱,正逐一為麥田進行冬季化學除草。縣農技站高級農藝師姜立正與合作社負責人交談,一把卷尺則用來量度麥苗的長度,在田間地頭的交流察看中將越冬期苗情調查情況完善成表格,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指導。
“今年秋播全縣小麥苗情長勢良好,針對當前部分播種較早、播量偏大、出現旺長的麥田,建議廣大農戶進行以下操作:一是在土壤封凍前,于晴天午后進行機械鎮壓,可有效控制旺長;二是在日均氣溫8℃以上晴好天氣午后可葉面噴施矮壯素等化控調節劑,也可控制麥苗旺長;三是及早開展小麥病蟲草害調查監測,進行冬季化學除草,確保安全越冬,夯實明年夏糧豐收基礎。”姜立說道。
在試驗田的一角,一座用欄桿圍起來的太陽能裝置設備引人注目,這是最近縣農技站“上新”的新“搭檔”——土壤墑情監測站。該設備利用氣象站供電系統,配備廣角攝像頭,可對麥田進行遠程實時監測,環境溫度、露點溫度、土濕、pH值等檢測數據會實時更新,為技術人員更好地了解苗情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來源。
目前,全縣范圍內共建有三座土壤墑情監測站,分別位于恭門鎮古土村、大陽鎮梁堡村、梁山鎮岳山村,這三個地點在全縣東、中、西部極具代表性,記者從縣農技站了解到,后續將會在全縣各大良種繁育基地增加監測點位。土壤墑情監測站的建成使用實現了小麥全程智能監測,在小麥領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這無疑是張家川縣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強大技術加持。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