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是科技強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張家川縣堅持把農業發展作為轉型升級的基礎支撐,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應用,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助力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金秋時節,在位于張家川縣劉堡鎮的萬畝飼料玉米種植基地,青貯玉米顆顆飽滿,長勢喜人,伴著機器的轟鳴聲,幾臺大型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株株青貯玉米連莖帶穗被卷入機器,經過切碎和揉搓,變成青貯飼料從排料口撒出,被跟隨的配套作業運輸車裝進車廂,這里是豐收的主戰場,更是大型農機的“閱兵場”,種植大戶駕駛的 “鋼牛鐵馬”,以磅礴的氣勢在田間縱橫馳騁,確保豐收的果實顆粒歸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自2022年以來,在張家川縣科技局、張家川縣畜牧中心、天水市農科所、馬鹿鎮人民政府的指導幫助下,我公司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引進高精尖設備和研發技術,積極打造飼草產、學、研、教四位一體產業鏈,我公司于2023年被評為甘肅省創新型企業。三年來,共實施飼草研發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張家川縣飼草品種優選與草產品加工試驗示范等項目5項,建成了張家川縣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種植面積100畝,培育特種優良玉米品種7個,創新推廣特種優質玉米種植技術,示范帶動全縣飼草產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效益提升。”關山基業有限公司運營部負責人米小明說道。
為確保青貯玉米順利收割,張家川縣高度重視,提前安排部署,組織農業(畜牧業)發展中心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制定青貯玉米收獲方案、做好機械協調和故障排查,跟蹤指導青貯玉米收割、安全拉運等環節,全力配合各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做好收儲工作,保證青貯玉米在最佳收獲期進行收獲。
近年來,張家川縣將現代飼草產業作為全縣“4+2”體系的支柱產業,立足“農業優先型+生態功能型”發展定位,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推動飼草產業發展。今年全縣種植飼料玉米10萬畝,預計收貯飼草50萬噸。今后,我們將繼續發揮科技特派員傳幫帶作用,深入養殖場戶、田間地頭,對種植、收割、貯藏、飼喂環節進行全方位的指導服務,持續做好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積極推廣先進生產加工技術,加快推進草畜一體化建設,以點帶面,形成飼草料儲備、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推進飼草料提質增效,實現草畜聯動、生態循環發展,著力集成示范優質飼草“種、收、貯、用”實用技術,做足“草”文章,唱響“產業”之歌,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張家川縣畜牧中心高級畜牧師沙鳳琴說道。
農穩社稷,器利農桑。農業機械裝備是農業生產的得力幫手,無論是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還是節約資源、減少損耗,農機都大有可為。從春天的播種機,到夏天的撒藥機,再到秋天的收獲機,農機為現代化大農業不斷注入新動能。
甘肅西戡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早強說,由甘肅西戡農業有限公司負責實施的“劉堡鎮萬畝飼料玉米種植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1000余萬元,在劉堡鎮劉堡村、峽里村等9村流轉土地1萬余畝,今年5月底全面完成種植任務。本基地建設過程中,通過科技特派團、飼草產業組、中國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科院、天水市農科所、張家川縣畜牧中心等專家的指導,采用先進的種植及培育技術,產量比普通種植提高10%左右,預計可收獲青貯4萬余噸,直接帶動農戶3000戶15000人,推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為探索發展適合全縣牛羊食用的“飼料玉米”產業奠定了基礎。
張家川縣科學技術局副局長王學明表示,張家川縣科技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進強科技行動,圍繞全縣“4+2”產業發展布局,聚焦創新服務,梯次培育科技型企業,聚焦產業發展,申報各類科技項目,聚焦成果轉化,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聚焦鄉村振興,持續推動組團式幫扶,聚焦科普宣傳,開展系列科技活動,有效促進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的應用,是新時代對新農人提出的新要求,不僅讓傳統農業實現更新迭代,更是實現了節本增效的目標。從種植到收獲,科技貫穿全過程,減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作業質量,增加了村集體收入,解決種植戶遇到的實際問題,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注入新動能。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