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今年以來,張家川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抓項目、興產業、夯基礎、迎縣慶”為主線,堅持把省市縣為民辦實事項目作為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項目,不斷夯實民生基石、紓解民生難題、增進民生福祉,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正不斷為民生“加碼”、為幸福“提速”、為生活“添溫”,托起了群眾“穩穩的幸福”!即日起,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所屬網站、“印象張家川”客戶端等媒體平臺開設“民生實事暖民心”專欄,聚焦全縣民生實事項目的進展、變化和成效等,通過視頻、文字和圖片等方式向讀者進行全方位報道。敬請關注。
![](/Files262/BeyondPic/2023-12/26/23122616040911b83152760c33.jpg)
清粼粼的甜水在流淌,關山兒女在歡唱,滴滴水、濃濃情,感恩共產黨送來了幸福水……一首首張家川當地傳唱的花兒,生動形象地唱出了張家川農村地區自來水通村入戶,飲水實現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歷史性轉變。
![](/Files262/BeyondPic/2023-12/26/231226160433e38de2b926857c.jpg)
近年來,張家川縣始終堅持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作為打基礎、利長遠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以東峽、石峽、富川三座水庫和馬鹿河為水源,劃定為一級水源保護區,庫區范圍實行圍欄封禁措施,實時視頻監控,確保庫區安全。
![](/Files262/BeyondPic/2023-12/26/231226160464ad7d02400d20ae.jpg)
曾經的木河鄉高山村是缺水最嚴重的村,以前群眾吃水困難,重點依靠山泉水、水井水、水窖水,著實讓水制約了生活。
據村民馬木沙介紹:“以前擔水要到兩里地外山溝的水泉取水,干旱時要晚間排隊,特別是七、八、九月份還要半夜去排隊,有時一天只能取一擔水,既要做飯又要喂牲口,總感覺水比油貴。”
![](/Files262/BeyondPic/2023-12/26/2312261604d0fe1c7b2c6379f4.jpg)
村民馬利合說,現在不管趕集還是干農活,只要一回到家,擰開水龍頭,白花花的自來水就來了,有些還接到了廚房、衛生間,用水可方便了,洗衣機、熱水器、太陽能成為標配。”
![](/Files262/BeyondPic/2023-12/26/2312261604c1f2a34a903e44e6.jpg)
在東峽和石峽兩座水庫聯通的基礎上,依托已建成的富川水庫啟動實施中西部城鄉供水水源保障工程,通過隧洞自流方式為東峽補水,實現3庫聯通。同時持續加快推進天水市東北部城鄉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在馬鹿河和清水縣接壤的位置建設總庫容154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1座,構建全縣骨干水網互聯互通,實現東峽、石峽、富川、花園水庫“4庫聯通”,達到縣域內水資源的平衡利用。通過東水西調,四庫互聯互通,確保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不再受水資源的限制和制約。
![](/Files262/BeyondPic/2023-12/26/231226160413fa02191c19d39d.jpg)
在確保正常供水的同時,縣上不斷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配套完善凈化消毒設施設備,加強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水質檢驗監測,著力提升農村供水水質。健全運行管理長效機制,嚴格落實農村供水管理“三個責任”,確保有名有實有效。推進農村供水工程統一運行管理,以規模化供水工程為重點,不斷規范完善水源保護、水廠運行、水質檢測、管護機制、設備設施、凍管防護、標識管理等工作,努力提升農村供水規范化、標準化運行管護水平。
![](/Files262/BeyondPic/2023-12/26/231226160433384569c557f96f.jpg)
2023年,張家川縣實施農村供水工程改造提升項目,工程建設地點位于馬鹿鎮、閆家鄉、恭門鎮、平安鄉。工程總投資2280萬元,主要任務是對平安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馬鹿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水源、輸配水管道進行改造提升和調蓄池進行擴建。主要建設內容:新建生態集成壩1座、潛水污水泵2臺、配套水源自動化設備一套,鋪設水源引水管道1045m、擴建調蓄池2座、新建調蓄池1座、配套調蓄池控制設施1套,鋪設輸配水管道24472m。
張家川縣2023年農村供水工程改造提升項目于2月10日完成招投標,2月20日開工建設,并于7月底完成所有工程建設任務。工程建成后可確保縣境內馬鹿鎮、閆家鄉、恭門鎮、平安鄉、張家川鎮、胡川鎮共6個鄉鎮87個行政村18757戶93152人正常供水。可有效解決平安梁、馬鹿梁兩處工程供水范圍內的用水緊張狀況,提高農村人飲工程供水穩定性和保障能力,緩解平安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馬鹿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范圍內農村居民的生活供水壓力。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