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3-9/20/23092015271dbf9d10581ccbb0.jpg)
半夏,是一味化痰止咳平喘的中藥材,在張家川縣域內野生半夏早有分布,但人工種植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產業。近日,記者在恭門鎮恭門村的田間地頭看到,半夏收獲的勞作場面熱火朝天,只見人人面前放著竹籃,手拿鋤頭,耙土、拾撿、裝籃,隨后再裝袋、篩土、稱重,這就是半夏收獲季節每天的采收工序,也是工人們每日的勞動所得。王大娘是恭門村的村民,她說:“自從村里種上半夏,我們農戶的收入情況要比之前好很多,挖一斤一塊錢,只要勤快點,挖得越多就掙得越多,我每天能挖六七十斤,體力好動作麻利的一天可以挖一百斤哩!”
![](/Files262/BeyondPic/2023-9/20/230920152759f90e81c282d8c1.jpg)
朱梓良站在地頭,望著眼前百余號工人和八十余畝土地,將近十二公分的松軟土層下是他過去兩年來的心血。“今年是我種植半夏的第二年了,去年我在實驗田里試種了來自天水和山東兩地的種子,通過觀察發現山東種子抗凍耐旱,更適合咱們本地,于是去年11月我通過流轉土地八十余畝大面積種植半夏,從今年的收獲來看很成功,畝產在2000至2500斤,市場行情也很可觀。”說起他種植半夏的經歷,朱梓良非常認真,言談中聽得出他對這門事業傾注了全部精力。
![](/Files262/BeyondPic/2023-9/20/2309201527237a70ea0283c093.jpg)
下種、灌水、撒肥、搭棚、撤棚,期間時刻觀察土壤干濕情況進行灌水工作,并輔以在重要時間節點大面積施撒三胺高效肥、菌肥和水溶肥,這是種植半夏最重要的環節,第一層灌水至關重要,必須灌到位,否則將會影響中途生長。到后期預防葉面可能發生的各種疾病則是重要關注點。
![](/Files262/BeyondPic/2023-9/20/230920152749ac41a70975cafb.jpg)
四公里之外的一座農戶院子,是朱梓良專門租下來存儲半夏的場所。篩土裝袋的半夏會被運到這里進行清洗、烘干、捂白等一系列粗加工環節,等待被銷往鄰縣清水、隴南西和以及河北安國、安徽亳州等地。據悉,每畝半夏能產出洗干凈的干品350至400公斤,畝產值在3.5至4萬元之間。
![](/Files262/BeyondPic/2023-9/20/2309201527b316ad2c99c3b6f8.jpg)
據恭門鎮農業中心主任王曉龍介紹,今年以來,恭門鎮半夏種植規模持續擴大,鎮黨委、鎮政府堅持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年種植黃芪、黃芩、柴胡等中藥材800余畝,在此基礎上,立足恭門鎮氣候、土壤及樊河充足的水資源和半夏高產出的實際,在樊河沿岸逐年擴大半夏種植面積。2023年引進合作社2個,種植半夏150余畝,切實為提高群眾收入和鄉村振興發揮了先導作用。
![](/Files262/BeyondPic/2023-9/20/2309201527b087d2b2e21ed037.jpg)
【記者手記】張家川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新時代農業產業如何發展得更好是縣委、縣政府時時放心不下的第一要緊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積極組織農戶走出家門,外出參觀學習,是增進農戶農業知識和開拓農業資源眼界的重要方式。種好一苗中藥材裝滿自己的錢袋子,帶動規模化種植興一門產業,富一方百姓,是助力張家川縣中藥材產業做大做強的好事、喜事。小半夏開出致富“大藥方”,半夏種植為農戶們帶來的不僅是采收收入,更好的是能培養一批對此有興趣的人,實現產業規模化良性循環。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