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泉,相傳是漢光武帝劉秀所乘的白龍馬前蹄刨挖而成,泉水從山腳下石縫中噴涌而出,泉眼如碗,泉涌如沸,冬溫夏涼,四季不干,綿軟甘甜……”。在張家川縣龍山鎮(zhèn)農(nóng)村自來水站建立之前,龍山鎮(zhèn)官泉村的回漢人民聚泉而居,這口泉,猶如一位年邁的老人,經(jīng)歷了歲月滄桑,目睹了歷史變遷,承載著文化記憶靜靜地存在于角落,見證著這片土地的發(fā)展……
![](/Files262/BeyondPic/2023-8/3/2308031657dab8a9c4b1b1b0c5.jpg)
“山里頭陡不過大關(guān)山,川兒里干不干張家川。”一曲“花兒”唱出了祖輩們吃水的難題。而如今,這一難題早已隨著農(nóng)村安全飲水工程的實施不復存在。
![](/Files262/BeyondPic/2023-8/3/23080316577e98c449fe360d95.jpg)
在官泉村的村頭,有一口“飲水思源”泉,不僅默默見證了百姓從“吃水難”到自來水直通入戶的欣喜,還流傳下一段回漢群眾共飲一泉水,攜手推動民族團結(jié)進步的動人故事。
![](/Files262/BeyondPic/2023-8/3/2308031657562eab535dfa4c12.jpg)
官泉村是一個回漢雜居村,在過去吃水困難的時候,村里的這口泉作為回漢兩族群眾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千百年來,回漢群眾共飲一泉水,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早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官泉村村支書張水軍告訴記者:“八十年代的時候自來水還沒有通到我們戶內(nèi),官泉村的這眼泉水,養(yǎng)活著周圍幾個村的村民,早晚在飯點的時候,大家都來這里挑水,不管是回族還是漢族,都把這眼泉當命根子護著,周圍幾個村的人和睦相處,情深意長。”現(xiàn)在盡管有了自來水,泉水已不再是百姓的主要水源,但回漢群眾的感情通過泉水得到了延續(xù)。村里人的關(guān)系依然很好。為此,專門將這眼泉進行了修整加固,起名“飲水思源”,意在通過飲水思源,新舊生活對比,提醒村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fā)展成果和民族團結(jié)進步的大好局面。
![](/Files262/BeyondPic/2023-8/3/2308031657c414e4d43e04f8fc.jpg)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zhuǎn)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