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自2022年6月以來,張家川縣降雨量與往年相比明顯偏少,為有效應對極端干旱天氣情況下應急水源保障工作,確保城鄉供水正常穩定,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于7月11日啟動實施了張家川縣2023年臨時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在富川水庫設立入水口,采用泵站提水方式將水引至東峽水庫上游5.3km處的下河村溝道內,通過自流方式流至東峽水庫。
“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經過15天不分晝夜的連續奮戰,7月27日早上6時,由富川水庫引至東峽水庫的應急水源湍湍流入,全局黨員干部職工的臉上露出了成功地喜悅。為了人民群眾的用水安全,無論流多少汗,出多少力,付出是值得的,我們以實際行動迎接70周年縣慶。”皮膚曬得黝黑的張家川縣水務局長麻智斌堅定地對記者說。
下午3時,記者在位于恭門鎮的富川水庫看到,蒼翠的臥龍山下,大壩內碧波滾滾,水源充足。抽水泵站發出的抽水聲回蕩在山間,一條條引流管道如一條條小龍一樣盤旋于溝溝壑壑,從富川水庫經包堡至堡子河再到東峽水庫上游,足足有八公里之遠。
張家川縣水務局辦公室主任馬健忠告訴記者,張家川縣抗旱臨時水源保障工程,供水水源取自富川水庫,目前富川水庫蓄水量為230萬立方米,可完全滿足臨時調水需求。
下午5時,記者在平安梁蓄水池看到,由富川水庫引流的水從粗壯的管道中流入池中,一側還有自流水從管道中流入蓄水池。
縣水務局高級工程師汪元平告訴記者,按照局黨委的安排部署,水務系統的全體職工協同作戰,無論從材料選取還是技術施工都是高標準嚴要求,大家攻克難關,只為應急水源工程早日完工,當大家看到湍急的流水沿著管道流到指定位置時,大家才松了一口氣,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民生工程,作為水務人,我們為能高質量的完成工作任務感到高興。
下午7時,記者在東峽水庫看到,壩面上碧水蕩漾,不遠處的水庫上游,一股股黃色的水流匯入碧綠的庫水,形似一道鴛鴦火鍋。此時,天空中下著蒙蒙細雨。剛巡查完水庫的張家川縣東峽水庫管理所所長湛文科雙腳踩滿了泥巴,他高興地對記者說,東峽水庫自今天早上6時啟動通水后,截至下午6時,有效調水6千立方米,24小時調水12000立方米,在完全可保障城鄉供水的同時,水庫還有結余。
在位于張家川鎮崔家村的張家川縣城區供水廠附近的一處水源井前,引流管道延伸至水廠方向。
晚上8時,在東峽水庫下游的張家川縣備用水源井工程項目施工現場,中煤地質總局一七三隊的工人師傅們還在緊張作業,鉆塔前鉆井機器轟鳴,鉆桿上下不停旋塞,導流管道不時流出淤泥和巖石。
中煤一七三隊張家川備用水源井工程項目經理蘇正運告訴記者,作為中央定點幫扶單位,我們全力以赴保證完成7眼水源井鉆探任務,日出水量4800立方米,目前正在實施第4口井的鉆探工程,前兩口井已經完成了預定的出水量,很欣喜的是,第一口水井出水時還有一部分自流水。在施工工程中,縣委、縣政府有關領導在施工現場檢查指導工作,水務局的工作人員不分白天黑夜協調工作,我非常有信心,在八月底前全部完成工程。
據了解,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等現象的影響,旱澇形成呈多樣性,自去年夏季以來,張家川縣氣候變化異常明顯,受高溫少雨影響,縣內持續干旱,為緩解城鄉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問題,張家川縣委、縣政府經現場勘察、科學論證后,果斷決策實施張家川縣2023年臨時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和張家川縣城鎮供水應急備用水源井工程,兩個工程的建設可有效保障張家川縣城鄉居民安全用水問題,是一項惠及全縣百姓的民生工程。
據悉,張家川縣2023年臨時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估算總投資950萬元,主要由水源工程、上水工程、輸水工程、供電工程四部分組成。張家川縣城鎮供水應急備用水源井工程概算總投資1050.20萬元,工程包括新建機井7眼、泵站控制室、輸(上)水管道、管網附屬設施、輸配電線路以及附屬工程。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