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3-7/25/2307241036a11f822ec8990c97.jpg)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2023年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70年櫛風沐雨,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中央和省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堅持把“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放在重要位置,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勢浸潤美麗鄉村,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Files262/BeyondPic/2023-7/25/23072410362230134dda95d890.jpg)
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而有效的鄉村治理,就是建設文明鄉風的過程。在恭門鎮天河村,干凈整潔的硬化村道,排列有序的民居院落,瓜果飄香的農家菜園,圍墻、柵欄上繪制精美、通俗易懂的“村規民約、家風家訓、鄉村振興”等文化墻清晰靚麗、格外醒目,夕陽下村民們悠閑地坐在一起閑聊家常,三三兩兩的孩童在旁邊追逐玩耍……一幅路凈、景美、人和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映入眼簾。
![](/Files262/BeyondPic/2023-7/25/23072410368c0e272f2cc89728.jpg)
“過去,村內道路狹窄,路兩側堆滿柴草等嚴重影響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現在道路暢通了,環境好了,群眾出行也方便了,徹底告別了村里臟亂差的狀況。”說到村里的巨大變化,村民老李心里樂開了花。
![](/Files262/BeyondPic/2023-7/25/23072410363309acda60c9d44a.jpg)
市委編辦下派選調生、天河村駐村幫扶隊員甄芹娟告訴記者,近年來,天河村堅持“黨建+鄉村治理”,聚焦糾紛調解、村民權益維護、安全保障、村民自治、鄉風文明,建立了具有宣講、教育、文化、科技、體育五大功能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和一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同時,根據天河村實際,制定了天河村村規民約三字經、紅黑榜,積極發揮巾幗家美積分超市、紅白理事會的作用,鄉村治理成效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Files262/BeyondPic/2023-7/25/23072410368b8a84081876668a.jpg)
鄉村美不美,事關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事關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以前家里的旱廁不僅臟,一到夏天,蚊蠅很多,氣味難聞。經過改造,現在廁所干凈整潔,和城市一樣,冬天不受凍,夏天沒異味。”村民楊路合介紹道。改的是廁所,變的是觀念。通過改廁,不僅改變了村民落后的衛生觀念,也改出了農村群眾的文明新風尚。
![](/Files262/BeyondPic/2023-7/25/23072410364c2a8975f6eaa3a5.jpg)
恭門鎮全力推動不良社會風氣專項整治,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的積極性,將反對高價彩禮、反對紅白事大操大辦、反對鋪張浪費等作為村規民約重要內容。同時,還設立“紅黑榜”,每月更新一次,實行激勵與約束相結合,以“榜”塑人心、揚正氣、立規矩、促善治,引導群眾自覺成為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以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恭門鎮副鎮長馬勇說道。
![](/Files262/BeyondPic/2023-7/25/2307241036394fdbce6b1ec543.jpg)
“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風俗。”在村規民約的號召下,村民轉變了風氣,徹底改掉了以前的陋習,大家自覺愛護村里的環境衛生。環境美了,村民的精神狀態也更加好了。天河村村規民約約定,各戶主動參與村莊環境衛生建設,綠化美化家園、管理好自家及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自家垃圾不亂倒、雜物不亂堆、污水不亂排。通過執行村規民約,寬敞筆直硬化路依舊干凈整潔、沿街花草樹木風景依舊迷人、村民相處更加和諧穩定。
萬民鄉風,旦暮利之。鄉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是流淌在田野上的故土鄉愁。鄉村振興戰略靈魂是鄉風文明,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上,張家川縣立足發展實際,鼓蕩文明之風,發揚傳統、蕩滌陋習,讓農村煥發出蓬勃向上、積極向善的文明新氣象,用文明鄉風留住鄉情鄉韻。
鄉風文明反映的既是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同鄉村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樣的五項標準之一,也是農民自身提高素質、增強幸福感的需要。同時,它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