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都是山,圍出一個圪垯川……”近期,一曲由張家川籍歌手楊濤演唱的歌曲《圪垯川》走紅網絡,聆聽之余,感受到的是演唱者對家鄉張家川滿滿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Files262/BeyondPic/2023-5/31/230531172064774305242f5955.jpg)
據了解,歌曲《圪垯川》以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圪垯川遺址文化為創作背景,采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與陜北民歌相結合的曲風,歌詞語言渾厚淳樸,充分表現出黃土高原地區少數民族粗獷豪邁的精神風貌,展現出圪垯川這個充滿仰韶文化、齊家文化、漢代和宋明文化遺存的歷史底蘊。
![](/Files262/BeyondPic/2023-5/31/2305311720d9bf8183dde72b1a.jpg)
作為2021年“考古中國”項目——張家川圪垯川遺址位于甘肅省張家川縣大陽鎮閆家村東北1.5公里處,西距大地灣遺址約15公里。遺址及周邊為典型黃土高原溝谷地貌,分布著仰韶文化、齊家文化、漢代遺址、宋明時期墓葬。其中仰韶文化遺址位于川內兩河交匯的臺地上。2021年清理包括仰韶、齊家、漢、宋明時期遺跡950余處,其中仰韶文化遺跡870處,漢代遺跡42處,宋明墓葬41座。出土遺物包括陶、石、骨、牙、蚌殼、動物骨骼遺存、炭化植物遺存等。
![](/Files262/BeyondPic/2023-5/31/2305311720c646e2ff8377915c.jpg)
張家川圪垯川遺址是黃河流域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之一。是隴西黃土高原繼大地灣遺址之后又一重要考古發現,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證實本區域與關中和中原地區一樣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史家類型大型糧倉及保存的粟黍遺存,對研究仰韶早期人群農業種植、農作物加工儲藏技術、人類生業經濟提供了實物資料,對探討中國北方地區粟黍作物馴化后粟黍農業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古老土地換新顏,唱不盡的圪垯川!聽著悠揚的旋律,記者也不禁想賦詩一首,以贊頌這片古老且可愛的土地。
云臺山下
半山風雨半山晴,春渡云臺景宜人。
欲覽勝境登高處,圪垯川里嘆古今。
白墻紅瓦綠成蔭,橋路通達到新村。
耕讀傳家有底蘊,干群一心促振興。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