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3-2/23/2302231142a54bdb41e0bfe968.jpg)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平淡無奇的竹條和秸稈,被一位有心的匠人,制作成逼真的古代建筑、精美的燈籠、毛筆架、樓閣、蟈蟈籠等扎刻藝術品,這一精湛技藝既傳承了傳統手工藝,吸引了諸多愛好者的目光,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閑暇時間為家庭增添了一份創收。
![](/Files262/BeyondPic/2023-2/23/2302231142ea606e9132af0184.jpg)
近日,筆者如約敲響了馬志華的房門,前來開門的他手里還拿著主體剛剛完工的樓閣,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走進房間,看到房子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扎刻藝術品,件件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最為顯眼的還是陽臺上哪一角屬于他自己的天地,工作臺是一張極為普通的木桌,桌子上擺放著不同型號的剪刀、刀具、錐子、竹簽、樹脂膠、各色鉛筆、游標卡尺、砂紙等工具,桌子上方滿滿當當地擺放著他新制做的“蟈蟈籠”、壯觀的單體建筑、精巧的合體建筑。觀察細節看到,開關門窗,一桿一榫結構嚴謹,開槽咬合典雅精致,盡管是小小的秸稈扎刻掛件,也盡顯出中國民間傳統手藝之博大精深。
![](/Files262/BeyondPic/2023-2/23/2302231142e9940f63875a7009.jpg)
“我從小的時候就喜歡這個東西,以前條件限制沒有材料,用掃帚進行打眼、制作,做出來比較粗糙。現在所需材料網上都有,我前些年網上買了一批工具、訂做了材料,在閑暇時間或晚上做一會兒。既是愛好也是一種創收,在親戚朋友的宣傳下,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登門求購,小一點且好做點的幾十塊錢,費時間的,工序復雜一點的幾千塊錢,制作成功以后,親朋好友有喜歡的就都賣走了,也是自己的一點小收入。”
![](/Files262/BeyondPic/2023-2/23/23022311428936f1425cd46877.jpg)
真正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升華了生活。扎刻是一種有數百年歷史的民間手工技藝,組裝時的鎖榫過程最為關鍵,要按照從下到上、從內到外的組裝順序,模仿傳統木建結構中的榫卯技藝,仿照古建筑之古典美學結構,層巒堆砌,節節相扣,用最質樸也最易得的手邊之物,注入匠心巧思的指尖扎刻,一刀一刻皆為心血,一層一角皆為情愫。
![](/Files262/BeyondPic/2023-2/23/2302231142e6f769dec9f43f0f.jpg)
“全憑自己的摸索,最初的時候走得磕磕絆絆。一開始做出來的不是樣子不好,就是達不到水準,只有埋頭不停做,來回摸索。”馬志華回憶說,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心態也逐漸變得平和。在他看來,如此精細的手工活,必須保持心無雜念的狀態。“對我來說,做這個精神上的享受,要比創收更重要些,我有時候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個月,做出來一件東西,那種成就感是難以形容的。一件東西做好,坐著欣賞會兒,反思總結那種心靈上的充實,是其他東西給不了的。還有這個手工制作,手和大腦都在活動,對人的身體和大腦也有益處。今后,我還是會繼續堅持做得越來越精、越來越好。”
![](/Files262/BeyondPic/2023-2/23/230223114277b81e344c0c6326.jpg)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