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3-2/19/2302190934d1518cea2bb4ff86.jpg)
據了解,張家川縣馬關鎮上豆村自古就有掐麥辮子的傳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夏收時篩選均勻且堅韌的小麥秸稈,等到農閑時來掐辮子。2月15日中午我們在上豆村一組的小巷道里,隨處都能看到掐麥稈的婦女,一捆浸泡好的麥稈、一條草辮子幾乎成了她們的“標配”。
![](/Files262/BeyondPic/2023-2/19/230219093421bf3f9c5c1250e3.jpg)
在村主任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村民馬麥連家里,她家熱炕上、沙發上坐滿了掐麥辮子的婦女們。只見她們手指靈巧翻飛,麥秸稈不停編織,不一會兒就編出一條長長的草辮。大家一起掐著辮子聊著美好生活,大家都計劃著等掐好的麥稈辮子出售了,好趕二月八的廟會。
![](/Files262/BeyondPic/2023-2/19/2302190934e58d949e2c75b4d4.jpg)
“掐辮子不用學,六七歲就會做,是農村的老傳統。”小時候就會掐辮子的馬麥連,把掐麥稈辮子當成了生活中的樂趣,在農忙之余,就會抽空擺弄一會,既照顧了家庭,又補貼了家用。
![](/Files262/BeyondPic/2023-2/19/2302190934618bb8ba83f0ceeb.jpg)
“掐辮子前,麥稈要先用熱水浸泡一會,等麥稈變軟了,就像姑娘家編辮子一樣將麥稈編成辮子。掐辮子的麥稈要經過捋、割、折、曬、剪、浸泡等多道工序后才能用于編織。掐好的辮子可以用來制作草帽、花籃、裝飾品等。”馬麥連介紹,上豆村一組現在有三十多名婦女掐麥稈,用做飯、看娃、干農活剩下的零碎時間一點一點地掐,掐好之后就會有人來村里收購,每根辮子能賣一塊多,一年算下來也能收入幾千元。
![](/Files262/BeyondPic/2023-2/19/2302190934231b47a40386cfa9.jpg)
邊聊天邊掐麥稈辮子的村民李彩霞高興地告訴記者:“我一天掐麥稈,活也組了,學生娃也接送了,飯也做了,一天能掐五六辮,晚上吃完晚飯睡覺之前還能掐倆辮,好著哩!掙的錢給娃娃買筆和本子,買家用的東西。我們村很和諧,婦女兒童熱鬧得很!學生娃娃安心上學,我們婦女白天掐麥稈,晚飯后跳會廣場舞,每天都熱熱鬧鬧的。”
![](/Files262/BeyondPic/2023-2/19/230219093486c584e1424708b0.jpg)
據了解,純手工掐的辮子細致緊密、實用美觀,深受莊浪客商的青睞。一根小小的麥稈,不僅可以編織出精美的草辮,還提升了農民生活品質,讓草編這一共同的文化記憶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鄰里和諧、鄉風文明的新農村畫卷正徐徐打開。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