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記者一行走在張家川縣張棉驛鄉盤山村的后山梁上,親身體驗該鄉畜牧養殖業蓬勃發展的活力,親耳聽到農民群眾生活幸福的歡聲笑語……
盤山村位于張棉鄉東南部,屬關山林緣地區,是一個純回族非貧困村。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13個自然村莊,264戶1280人。現有草原面積2700畝,林地面積1200畝,村級致富產業主要以畜牧養殖業和勞務產業為主。過去,因受生產條件、經營方式、飼養技術的影響,規模化程度不高,生產水平低下,養殖業在廣大農村僅僅屬于家庭副業。
沿著蜿蜒的鄉間水泥路,穿過鳥語花香的盤山村莊,大概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就到了盤山村后山梁上,只見天高云淡、風和日麗、馬嘶牛歡,看著自家的馬兒肥、牛兒壯,放馬的小伙笑得合不攏嘴……
一個產業不僅改變了一個村,還改變了一群人的觀念和思路。近年來,盤山村充分發揮本村地處林緣區,養殖歷史悠久,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畜牧產業。盤山村書記馬永鋒介紹到,目前全村共存欄西門達爾、夏洛萊等品種牛750余頭、馬470余匹、羊240余只、中蜂60余箱,農戶散養初具規模,效益顯著;同時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有效發揮盤山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作用,發展本村社員55戶(貧困戶45戶),積極吸收馬夭、和平、喜灣、盤山4村貧困戶85戶配股資金85萬元,極力解決合作社社員養殖戶發展資金短缺問題,并積極爭取世行項目資金421萬元,努力打造“農戶+合作社+企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其“扶貧車間”的作用。
近年來,張家川縣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有力抓手,狠下功夫,大力推進產業發展,切實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為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伴隨著畜牧養殖業上規模、產業上水平、效益上臺階,張家川縣的畜牧產業已初步實現由傳統副業、分散飼養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的大轉變,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廣大農村群眾。
張棉驛鄉黨委書記馬興周說,張棉驛鄉始終將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緊緊圍繞全縣“4+2”現代產業體系,充分發揮黨建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壯大特色種養殖業,今年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全鄉在發展牛羊傳統產業方面,以盤山、馬夭、東峽、周家養殖基礎好的村為依托,積極探索新路徑,大力發展馬、梅花鹿等特色養殖產業,累計扶持農戶購進基礎母畜2287頭(只)、膠原驢51頭,養殖中蜂1450箱,現馬存欄480余匹,梅花鹿42只,年出欄120(匹)只,年收入100余萬元。下一步,張棉驛鄉將以拓寬收入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水平為根本目的,進一步落實全縣產業發展部署要求,不斷擴大種養殖規模,持續提升全鄉產業發展水平。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