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落后的村莊通了水泥路,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干凈衛(wèi)生的自來水……張家川縣平安鄉(xiāng)新莊村的華麗嬗變,是張家川縣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實踐行動開出的幸福之花、結出的甜蜜果實。
春夏之交,行走在新莊村的村頭巷尾,一處處生動靚麗的文化墻讓人眼前一亮,宣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法治中國、村規(guī)民約等內容的文化墻與干凈整潔的人居環(huán)境融為一體,這一切美好無不述說著這個小村莊的富足安定和團結和諧。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新莊村有276戶,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是一個回漢雜居村,其中回族462人,漢族814人。近年來,新莊村黨支部以黨建為統領,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這一主題,用愛心與真情澆灌著民族團結之花,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認同感,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質樸民風,勾勒出了一幅民族團結進步、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美麗畫卷。
看著眼前這一幅幅日新月異、令人振奮的發(fā)展圖景,新莊村黨支部書記汪亞梅觸景生情,感慨萬千。“過去,由于新莊村地處大山深處,交通閉塞、經濟落后,鄉(xiāng)親們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自脫貧攻堅以來,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回漢群眾團結奮進,共克時艱,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發(fā)展鄉(xiāng)村產業(yè),硬是把貧窮落后的窮鄉(xiāng)僻壤變成了團結富足的新農村。”
據汪亞梅介紹,新莊村黨支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立足村情實際,團結帶領全村回漢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久久為功,持續(xù)發(fā)力。充分發(fā)揮本村榮牧源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吸納回漢群眾參加務工,增加收入,注重培育和發(fā)展畜牧養(yǎng)殖產業(yè),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全村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目標。同時,持續(xù)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以生態(tài)文明宜居村為目標,全力打造縣級鄉(xiāng)村示范村,回漢群眾呈現了和睦相處、和睦共濟、和諧發(fā)展、團結一家親的良好局面。
在村民高海平的眼中,近幾年家鄉(xiāng)的變化就和做夢一樣,“生活環(huán)境變好了,路也暢通了,再也不愁吃水和出行問題了。”高海平告訴記者,“自從他記事起,村里人生活比較困難,村民吃水也是一大難題,那時候回漢群眾同吃村頭的一口泉水,每當挑水時,回漢村民結伴而行,一路上有說有笑。近年來大家生活好了,自來水也進戶了,但是偶爾停水大家也都保持著之前留下的傳統,幾十年如一日,從來也都沒有鬧出過矛盾。每逢誰家娶兒嫁女也都是一樣的,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每次漢族同胞過事的時候,都會請一些回族的廚師做菜,鄉(xiāng)親們也都來幫忙,回漢群眾就像一家人一樣,道賀隨禮,不分你我。”
“雖然我們村有回漢兩個民族,但我們就像是一家人,誰家有婚喪嫁娶都是大家在一起幫忙張羅的。”坐在一旁的村民馬英杰說道。
“我們一天忙來忙去,忙的就是脫貧致富奔小康,共建民族團結一家親。誰家有困難,鄉(xiāng)親們都會上前拉一把,在奔小康的路上,決不讓一戶一人掉隊。”說起村里的事,新莊村副主任高雙元最有話語權。
采訪中,高雙元給記者講述了一個回漢群眾守望相助共渡難關的感人事跡:前段時間,新莊村村民刑過關檢查得了胃癌,需要高昂治療費用,一個普通家庭一時無力承擔,刑過關的妻子整日以淚洗面。得知情況后,平安鄉(xiāng)政府為他們家申報了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金,新莊村的回漢群眾主動捐款,上門噓寒問暖,幫助他家渡過了眼前這個難關。
“心在一起、根在一起,我們發(fā)展起來才有更大的動力。”新莊村教職人員鎖建平說道。
在張家川縣編辦副主任、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竇克明的心里,不管是回族還是漢族,生活在新莊村里,都是一家人,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已經成為常態(tài)。
“新莊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駐村幫扶工作中突出民族團結一家親教育,將民族團結融入到村民的生活點滴中,力求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起到教化效果,2019年至2021年三年來,每年突出一個主題,以群眾海選的方式分別評選表彰了12個孝老愛親好兒媳,8名勤學勵志好孩子,9個文明衛(wèi)生好家庭,舉辦了3次回漢群眾參加的文化娛樂活動,通過海選、表彰和文藝演出全體村民民族團結意識明顯提升。”竇克明在接受采訪時說。
從“擺脫臟亂差”到“追求鄉(xiāng)村美”,從貧窮落后的“后進村”蛻變?yōu)橐髮嵏蛔愕摹跋冗M村”……民族團結進步的創(chuàng)新舉措讓這個大山深處的村莊真正實現了華麗變身。
“產業(yè)發(fā)展了,收入增加了,回漢干部群眾比進步、促團結、謀發(fā)展的熱情空前高漲,民族團結的氛圍日益濃厚,精氣神一天比一天好。”汪亞梅說。
春風化雨,滴水穿石,在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的引領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回漢群眾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改革發(fā)展紅利,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就是最好的民族團結教育!”平安鄉(xiāng)黨委書記李臻說,民族團結是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保證,同時,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極大地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
新莊村的美麗蛻變是平安鄉(xiāng)回漢干部群眾守望相助攜手奮進奔小康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平安鄉(xiāng)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直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擺到全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中研究、謀劃、推動,將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全鄉(xiāng)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把宣傳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營造民族團結濃厚氛圍,形成了全鄉(xiāng)各民族家園共建、產業(yè)共促、文化共融、和諧共存、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如今的平安鄉(xiāng),處處傳唱著“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時代音符,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走出了一條鄉(xiāng)村振興與民族團結雙融合雙促進的跨越發(fā)展之路。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