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張家川大地,從“馬河大櫻桃”再到“西梁子杏花”,街亭遺址花似海,馨香四溢富百姓……近年來,龍山鎮充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國土綠化工作為抓手,挖掘獨特優勢和良好載體,著力提升經濟林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因地制宜發展桃、杏、梨等特色產業,借助生態屏障建設經濟林,實現有機結合,讓群眾“添綠增收”,助跑鄉村振興路。
春潮涌動萬象新,戰鼓激越號角鳴。連日來,在龍山鎮連柯村,沿清水河河堤上每天都有30名以上的工人開展植樹造林。記者看到河堤上一片300多畝的沙土地上,已經披上了新綠,一排排筆直的樹木成為最美的風景。放眼望去,樹林叢中花紅葉綠,鳥鳴蝶忙,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連柯村副主任李金洋手指著剛栽植的一片片新桃樹對筆者說:“連柯村在龍山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村里這片沙土地,占地面積280多畝。目前種植桃樹2萬余棵,預計今后將是村集體經濟主要收入來源,大概每年收入20多萬元。”
“為有效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龍山鎮黨委、政府搶抓鄉村振興政策機遇,不斷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渠道,充分利用閑置土地資源,著力打造桃園經濟林,壯大村集體收入,截至目前,全鎮總共在連柯、馬河栽植經濟林200余畝。”龍山鎮副鎮長楊俊峰說。
采訪中筆者遇到正在桃林中套種玉米的李新銀,他說:“這里是沙土地,土壤貧瘠水分少,種莊稼收成不好,現在村上流轉土地,種上了桃樹,以后給桃樹除草、打藥、澆水等,在家門口都能掙錢。”據了解,今年李新銀利用樹行間隔距套種玉米,享受到政府產業種植獎補每畝200元,還能到桃樹林干活,增加經濟收入。
近年來,龍山鎮廣泛聽取村“兩委”、黨員及群眾代表意見,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細化發展村集體經濟方案,拓寬增收渠道,讓每個行政村的“家底”都厚起來。依托清水河灘閑置沙土地,全體村民以自有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利潤分紅、集體管理、統一服務”的生產模式,將土地進行統一經營管理,定期發放分紅,同時村民以自己的技能和特長參與項目經營,再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實現了收入大幅增長。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