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載育芳華 桃李不言自成蹊
——記張家川縣第三高級中學教師張永生
![](/Files261/BeyondPic/2021-9/8/2109081500be12cea42349c0f8.jpg)
“教育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題記
天蒙蒙亮,空氣中水汽氤氳,潮冷像一張網罩在人身上,密密匝匝。隱隱的,一個人影現出來,個子不高,穿一身西裝,正領著學生們晨讀,走在操場中,不時有學生請教問題,站在青蔥勃勃的學生旁邊,他比他們還要矮一些。耐心解答后再擴展延伸一下,他又穿行在人群里,不時停下……
我們所說的他,就是張家川縣第三高級中學語文科任教師張永生。1966年出生的他成長于一個農民家庭,1984年7月從天水渭南師范學校畢業后就走進了課堂,服務鄉村教育事業,這樣一干不知不覺間已經37年了。在這期間,他先后在多種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篇。1993年被評為縣級優秀教師;2008年被評為“天水市中小學市級骨干教師”,并于2008和2009年兩次獲得天水市高中學生演講比賽指導獎;2010年榮獲天水市“園丁獎”;2011年獲得天水市普通高中新課程語文學科優質課競賽三等獎;2020年主持申報的課題《挖掘語文課本資源,高效進行小作文訓練》被列為天水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扎根教育事業,全身心投入教育戰場,他不斷用教書育人鑄魂,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面對眾多榮譽,他淡淡地說,他只是黨派來的服務員。
![](/Files261/BeyondPic/2021-9/8/21090815007cb1d1b86779552d.jpg)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訥于言辭,課堂上的他極富活力,縱橫千古,暢談中西。三十多年如一日,那些華彩文章,那些錦繡佳句,三年一重溫,仿若輪回,他卻沒有厭倦,沒有敷衍,每一次見到那些講過無數遍的文章,每一次給學生講述那些故事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他都有一種“與君復相見,猶似故人歸”之感。
下課后喝了口水潤潤喉,他開始批閱作業,行云流水,速度極快,不禁讓人懷疑:張老師您真的看清楚了嗎?他卻又突然停下,眉頭鎖起,思索片刻,在上面刷刷修改后繼續下去,行云流水,一路暢通……看他批閱作業可以說是一種享受,紙頁翻飛,像簇白的光劃過,手腕翻轉,一道圓潤的弧或尖利的叉就落在上面,極利落。三十多年的重復,傾盡半生的積淀,一切動作都成了本能。
![](/Files261/BeyondPic/2021-9/8/2109081500821f27ab887afde7.jpg)
張永生老師的歷年教材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看上去用了很久,已經透出淡淡書香,復古到文物一般的珍貴。書上字跡工整卻小巧如蟻,遍布在題目的空白和課文的注釋處,就連書脊的合攏處也不放過,豎著擠了兩三行筆記,紅色和黑色筆跡交插,看似凌亂,卻井然有序。他的課本封面的右上角寫著“拱券”二字,“券”字注著小小的拼音,墨色已有脫落,痕跡猶深。原本嶄新硬挺的紙張,經年翻閱后也早已變得綿軟蓬虛, “張老師這書可以拿去展覽了!” 面對年輕教師的打趣,他不好意思地聊博一笑。
當問到工作之余有什么愛好時,他仿佛有點兒被難住了,“也沒什么喜歡干的,以前愛寫點兒字,現在也抽不出空兒來,哪天有時間的話就會看點兒書。”他的書架上多是教輔資料、學生作文一類,其間雜著幾本《讀者》和《小說選刊》。教學三十多年,放松也是為了工作,上班與下班沒有明確的分界,熬夜加班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父親兢兢業業,一心撲在教書育人上,閑暇之余對兒孫們的生活學習都很關心,照顧無微不至,在我眼里,他既是一位好老師,更是一位好父親。”采訪中,兒子張亞彬這樣說。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張老師常說:“當一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如果對學生沒有愛心是無論如何搞不好本職工作的。”一般來說,愛好學生容易,愛后進生就難了,可他說:“后進生也是我的學生呀。”教師不僅僅是教書的,更重要的是育人,對那些犯了錯誤的學生,如果作為老師都不去傾聽他們,理解他們,拉他們一把,還有誰能幫助他們呢?再說,也沒有絕對的好孩子和壞孩子,這個年齡的學生正是叛逆的時候,有時候做錯事也只是一時糊涂,如果這時不及時讓他們迷途知返,以后就難了,“學生們喊我一聲‘老師’,我就要對得起這份尊敬。”
高中正是孩子們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學會了質疑和挑戰權威,卻往往不得其法,演變成與家長和老師的沖突與矛盾。他帶的班里有個同學很聰明,學習卻一退再退,一段時間內上課睡覺,作業也不能完成,家長約束管教無效后,張永生老師將他領到自己家里,用了整整一個下午和這個學生談心,經過耐心的開導和鼓勵,學生終于敞開心扉,把張永生老師當做知心朋友,向他傾訴了自己和家人之間的矛盾與隔閡、對未來的迷茫與無措,及一切成長中促然而至、瑣細如絲的煩惱。
![](/Files261/BeyondPic/2021-9/8/21090815006a68d7daa5a6b525.jpg)
閑談之余,張永生老師這樣說:“咱們這里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心理健康認識比較淺薄,總覺得孩子們那些煩惱都不算什么事兒,還沒講呢就吼到一邊去了,長此以往娃娃們也就不愛張口了,這時候就要老師及時開導。”
學生李秀玲腳受傷了,他親自找到家里去看望;祈田軍動了手術,他與班上同學一道去醫院慰問;豆亞亞在課堂上突發急病,他和同事急忙送去醫院;講桌上有粉筆末,他自己動手擦了;桌凳擺放不整齊,他會幫學生擺正;上課時黑板忘擦了,他也會親力親為……古代將老師稱作“師父”,又有“一師即半父”的說法,當是如此。學生田清表示,張老師上課生動活潑、幽默風趣,不論是學習問題還是其他問題都可以找他傾訴,不過有時候也很嚴厲,但大家都很喜歡他。
“我參加工作之初,張老師就是骨干教師。他堅持帶領全組語文老師集體備課,耐心指導青年教師備課、上課,經常深入課堂聽課,指出我們在教學和課堂管理中的不足。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張老師又組織全組語文教師學習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并對我校語文教育教學進行了成功的改革。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有什么問題或困難也總愛找張老師幫忙,他始終關心年輕教師的成長,就像長輩一樣愛護著我們和他的每一位學生。”青年教師糟光明敬重地說。
學高以為師,德馨足為典,張永生老師是這樣要求自己的,也在努力踐行。
![](/Files261/BeyondPic/2021-9/8/210908150070c57d8057239a45.jpg)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式教育教學設備層出不窮,以前那些停留在紙面上的知識變得“活色生香”,講課效率更高了,課堂容量也大大提升,這無疑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對張永生老師而言卻也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多媒體授課是很好的,這無可否認,但是人上了年齡,以前也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設備,學校剛配上多媒體時可把我難壞了,我就找年輕老師請教,一個按鈕一個按鈕的去記,有時候隔一天,不是忘記了,就是把各個功能記混了,就得一直在心里想著。”說話中,他流露出一點不好意思。而知識的快速更新與擴充也讓他深感“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為了上好每一節課,不因自己的知識水平而影響到學生,他每天回家包里總提著教材參考,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熟悉新知識,始終踐行著“自己先搞清楚弄明白了才能給學生講啊。”
![](/Files261/BeyondPic/2021-9/8/21090815001ec18914a257df05.jpg)
“張老師從教37年,勤勉認真、兢兢業業,始終奮斗在教育教學第一線。擔任班主任30年,擔任語文教研組組長20年,默默耕耘,教學成果顯著,深受學生稱贊。工作中不斷探索總結,先后榮獲張家川縣優秀班主任、縣園丁、市骨干教師、市園丁獎,在我校教師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縣第三高級中學校長李向前這樣評價。
采訪接近尾聲,我們離開時,張永生老師已經伏案整理上課要用的資料。晨起繚繞的水霧終于凝落成雨,他案頭那盆君子蘭也似吸滿水氣,翠色欲滴,仿佛滿園盛開的桃李一樣,透著淡淡香氣。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