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天水在線天水在線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張川>>正文
張棉驛鄉:民族團結故事源遠流長 驛站遺跡深刻創建底蘊(圖)
(2021/8/4 14:50:19)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打印本頁

全媒采訪見聞(八十三)張棉驛鄉篇

民族團結故事源遠流長 驛站遺跡深刻創建底蘊

  從縣城出發,驅車一路向北,領略沿途風情,一路上被張棉驛的歷史所吸引,仿佛當年張騫出使西域,各民族之間交流交往交融的繁榮場景清晰可見。

  7月19日,張家川縣融媒體采訪團一行走進張棉驛鄉,在稱作張家川縣的北大門的張棉驛鄉,有一處深景團結林,還有一處團結廳。盛夏七月這里綠意盎然,在林子深處一碑刻張棉驛由來引來所有人駐足,張棉驛在絲綢之路上的厚重,被歷史鐫刻。據說,團結林是張棉驛鄉各族群眾共同種植,以此來證明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決心。在濃密的樹蔭下,大人們坐在這里乘涼休憩,孩子們在附近玩耍嬉鬧。

  強化歷史文化保護  留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根脈

  張棉驛鄉地處縣城東北,與平涼市莊浪縣相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古絲綢之路進入關隴道上的重要驛站。漢代由張騫主持建立,一直沿用至清末,同時張棉驛也是陜甘關隴古道沿藵斜道清水北去莊浪等地必經之道。據相關記載,西漢時期外交家張騫于建元三年(前138年)經匈奴被俘后,匈奴王單于見其一表人才、有膽有識,便將公主許配為妻,但張騫始終秉持漢節。后來匈奴發生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返回中原途中,恐帶妻兒回長安漢武帝以叛逆罪殺掉他,便在途經張家川時,將匈奴公主和孩子安置在張家川。張騫回長安面君復旨,漢武帝見其一片丹心,不但赦免其罪,封張騫為“博望侯”,并欽定張騫長子張綿為亭驛官職,建立驛站在今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石橋村,轄行政、軍事為一體。后因羌人不斷騷擾,張綿便將驛站遷移到今張棉鄉所在地。因驛官名叫張綿,后人稱此為張棉驛,名傳至今。

  翻開歷史的畫卷,步入歲月的長河。張騫的兒子張綿和帶來的士兵與當地各族群眾結婚生子,民族團結的故事在張棉驛鄉綿延流傳。

  圍繞“12259”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思路,張棉驛鄉堅持創新創建形式,豐富創建活動載體,以創建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為目標,連續四年開展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推進會暨全鄉民族團結表彰大會,舉行鄉土特色的文藝演出,進一步營造創建氛圍,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參與熱情。以“兩個共同”為載體挖掘特色文化,結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和古堡遺址維護,加強張騫歷史文化挖掘保護,記錄和傳播少數民族對全鄉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貢獻。以“兩個結合”為抓手。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農村各項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在各項工作開展中體現民族團結進步,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相銜接、互相促進。認真開展“五進”活動,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進鄉鎮、進機關、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村(社)”,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協調落實、鄉村齊抓共管、群眾全員參與”的創建格局。扎實開展“九個一”系列活動。圍繞各行各業實際工作開展情況,緊密結合日常事務,分場所、有針對、有目標地實施了“九個一”活動,進一步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做實做細。

  近年來,張棉驛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總目標,著力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理清發展思路,創新創建形式,豐富創建載體,持續鞏固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鄉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局面。經過近年的不懈努力,張棉鄉先后在2015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16年被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201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集體。

  共建共享發展成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張棉驛鄉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總體目標,全面落實“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開展了開展烏龍頭、花椒等一系列特色產業種植,年勞務輸出1600人次,年勞務收入達5000多萬元。深入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共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9個,帶動貧困戶790戶。完善基礎設施條件,補齊發展短板。全面推進水、路、電、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鄉全部實現通村組道路、巷道硬化、農村安全飲水、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文化舞臺、村衛生室建設全覆蓋。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家園。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實施張棉驛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村容村貌綜合整治工作,認真落實河長制和全域無垃圾治理。

  張棉驛鄉上蔣村一組韋連香今年83歲了,她一個勁地說黨的好政策,出門走的路都硬化了,家家吃上放心的自來水,特別是省民委幫助她們修建了村委會,還硬化了巷道,提供優質馬鈴薯種子,太陽能路燈……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張棉驛鄉人大主席高鵬告訴記者,我們充分利用“第18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緊緊圍繞爭做“隴東南民族團結進步鞏固區”排頭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不斷鞏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切實把宣傳月活動成效轉化為感恩奮進、團結干事的強大動力,進一步提高各族群眾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知曉度和參與率,營造濃厚的宣傳教育氛圍,進一步鞏固創建成果。

  目前,全鄉成功創建全國模范集體1個,省級示范單位1個、示范家庭1戶,市級示范單位1個、示范家庭3戶,縣級示范單位6個、示范家庭20戶,鄉級示范單位24個、模范個人40個、示范家庭40戶,并以示范表彰為契機,形成全鄉奮力趕超、爭做先進的創建氛圍。

  突出典型示范帶動  創建工作有了廣度和深度

  張棉驛鄉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進鄉鎮、進機關、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村(社),有針對、有目標地實施了“九個一”活動,進一步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做實做細。連續四年召開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推進會暨全鄉民族團結表彰大會,舉行鄉土特色的文藝演出,進一步營造創建氛圍,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參與熱情。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農村各項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在各項工作開展中體現民族團結進步,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相銜接、互相促進。結合地域特色,加強張騫歷史文化挖掘保護,記錄和傳播少數民族對全鄉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方面的貢獻。

  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其主要的使命是尋訪大月氏聯合抗擊匈奴。雖然出使未獲成功,但是卻溝通了中原與西域諸國的聯系和交往。張騫返回長安時將自己的兒子張綿及親人留在驛站,張綿留下之后又繁衍后代子孫,張棉村由此得名。走進張棉村,迎面一派美麗鄉村的新氣象:道路寬闊平整,河道清澈見底,房屋錯落有致,村容整潔清新,村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盛夏七月,陽光明媚,樹葉縫隙里透著斑駁光影。風吹麥浪香,看著豐收的麥子,省民委社會事業處四級調研員、張棉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第一書記王仕杰放下手中的活,走進農戶的地頭,和群眾一起搶收夏糧。

  張棉村是省民委的幫扶村。近年來,省民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扶貧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支持幫扶村完善基礎設施,培育特色產業,建強基層黨組織,組織黨建專干、幫扶村黨支部書記、主任赴延安、會寧、南梁等地進行了參觀學習,為幫扶村黨支部建設了陣地,購買了電視機、辦公桌、學習書籍等,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主動扛起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全面推進張棉驛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2017年,張棉村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農業農村先進集體”、 “綜治工作先進集體”;2018年、2019年先后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平安村”榮譽稱號;2020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全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同年被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委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這一個個榮譽稱號的獲得,是張棉村圍繞“抓黨建、強引領,抓發展、促脫貧,抓創建、保和諧”這一主線,把團結、進步、發展作為工作主題,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指引,在全村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三個離不開”思想教育的最好見證。

  回憶兩年來的幫扶經歷,歷久彌新。王仕杰說,張棉村駐村幫扶工作隊與村兩委一道團結帶領全村黨員群眾,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化項目幫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舉措,不斷提高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張棉村所取得的成績,主要得益于黨的民族政策的支持,得益于省市縣民族發展項目的扶持,得益于各族群眾的共同團結奮斗。下一步,張棉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廣泛凝聚全村合力,以實的舉措、實的行動,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實現張棉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張棉村二組村民馬學英是張棉村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家庭。提起村上的變化,他笑著說:“村上的主路是柏油路,巷道硬化了,幼兒園小學在家門口,黨的政策太好了,省民委對我們幫助很大,修了村上的河堤護坡、安裝了路燈、給學生提供學習文具、解決我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很多困難……

  創建成果在于惠及民生,鞏固創建成果更要以人民為中心。張棉驛鄉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總體目標,推進扶貧任務落實,夯實脫貧基礎,六年來,穩定脫貧821戶4309人。優化調整產業結構,開展烏龍頭、花椒等一系列特色產業種植,年勞務輸出2500人次,年勞務收入達7000多萬元。深入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共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9個,帶動貧困戶790戶。全面推進水、路、電、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鄉全部實現通村組道路、巷道硬化,農村安全飲水、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文化舞臺、村衛生室建設全覆蓋。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實施張棉驛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村容村貌綜合整治工作,認真落實河長制和全域無垃圾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族人民真正富足,才能催生安定團結、和諧共生的政治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在黨史學習教育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點工作中,張棉驛鄉把關隴古道、張棉驛站文化保護傳承作為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將張棉驛驛站歷史文化展館、張棉驛發展變遷展館、張騫出使西域等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宣傳張棉驛鄉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引導各族群眾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攝影相關圖片
天水在線攝影報道:秦安縣劉坪鎮 天水在線主播萌萌跑“五運”丨天 天水在線攝影報道:“武山水果玉 天水在線主播萌萌現場報道:“武 超燃!清水縣秦亭鎮李峴村麥收現 天水在線攝影報道:天水的早熟馬 天水在線攝影報道:“武山豆角” 天水在線視頻:清水縣秦亭鎮李峴 天水在線攝影報道:清水縣秦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