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天水在線天水在線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張川>>正文
一個貧困村的美麗蝶變——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龍山鎮馬河村黨支部
(2021/5/24 17:39:46)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打印本頁

  2021年2月25日,這一天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張家川縣龍山鎮馬河村黨支部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這是一份優秀的脫貧答卷!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也是該村通過做強村級集體擺脫貧困、成為全國典型示范、帶領全村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最好見證!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馬河村采訪。無人機視角下馬河村青山環繞,綠水依傍,田園如畫,鄉村美景盡收眼底。田野上各種農作物競相生長,大地恍若一幅巨大的綠色拼盤,生機盎然。秦張公路穿村而過,一灣清水河自西向東而來,將馬河村一分為二。而最醒目的是一排排整齊的青瓦白墻二層小樓構成的獨具特色的美麗新農村,以及和新農村相鄰的現代農業示范園。

  一路走、一路看,一幅村凈、景美、人和的幸福鄉村畫卷徐徐展開:漂亮的二層小樓一字排開,房前屋后綠樹郁郁蔥蔥,百花開得正好。一桿桿整齊的太陽能路燈,方便了村民夜間出行,亮化、美化了村居環境。一排排湛藍色的太陽能光伏板在屋頂層層疊疊齊整佇立。寬敞的村文化廣場,設施完善的休閑健身器材……記者隨意走進一村民家里,寬敞亮堂的房間、單獨的廚房、衛生間……這一切,和城里的樓房沒什么兩樣,這是以前農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走進馬河村,處處呈現出鄉村拂新風,產業成風景,人人爭先進,發展日日新的良好局面。

  強化黨建引領  凝聚脫貧攻堅最大合力

  馬河村地處張家川縣與秦安縣交界處,距縣城25公里,曾經是西北黃土高原上一個很典型的貧困村,交通不便、產業薄弱、貧困落后。全村共有610戶家庭3210人,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9戶1340人,歷過8年脫貧攻堅,截至2020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馬河村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并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榮譽,與馬河村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密不可分,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戰斗堡壘密不可分,與村黨支部始終以黨建引領全村各項工作密不可分。”龍山鎮黨委副書記楊振坤說。

  從過去坑坑洼洼的泥土路、破舊的土坯房、垃圾隨處堆放的破敗景象,到如今基礎設施健全、經濟不斷發展、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這場“華麗轉身”的背后,凝聚了村黨支部的辛勤汗水。脫貧攻堅以來,馬河村黨支部苦干實干,把一個曾經無支撐產業、無集體經濟、無村合作社,貧困人口多、破舊房屋多、外出務工人員多的貧困村變成了如今遠近聞名的先進村。

  “干好農村的事,必須有一個好的黨組織、一個好的班子。”馬河村黨支部書記馬耀斌道出了強組織、興產業、美鄉村的成功秘訣,“我從1999年開始,擔任龍山鎮馬河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可以說,我的生命已同馬河村的發展深深交織在一起了。今年我們馬河村黨支部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分責任和擔當!”

  “馬河村有2886畝土地,人均只有7分地。過去糧食不夠吃時,村里人就做一些皮毛營生補貼家用,可日子過得還是艱難。”馬耀斌介紹說,“田少人多,產業結構單一,缺乏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勞務輸出人員缺資金缺技能,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這些是馬河村陷入貧困的主要原因。”

  脫貧攻堅以來,為改變貧困村的現狀,馬河村黨支部建立“黨建引航、班子引領、黨員表率”的“黨建+N”工作機制,找準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的結合點,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把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攻堅動力,不斷破解在發展資金、產業、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住房等各方面的問題和難題,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聚焦貧困面貌  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

  馬河村群眾大多居住在山里,每逢雨天,出行不便,更害怕地質災害、山體滑坡,住房安全成了群眾最迫切的事。針對這一現狀,村黨支部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動員廣大黨員群眾積極投工投勞,按照“易地扶貧搬遷一批”要求,整合資金3190萬元,建設兩層戶型安居房130套,徹底解決了貧困戶安居難題。著眼“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配套建設光伏產業項目110戶,完成建制村道路通暢工程10公里、砂化村組道路20公里,實施安全飲水到戶610戶,建成馬河大橋1座。同時,建成占地500平方米的標準化村陣地,建設2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安裝籃球架2個、羽毛球場2個、乒乓球桌4個、各類健身器材25套,如今的馬河村,成了美麗鄉村亮點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馬河村精準扶貧戶馬偉告訴記者:“我家以前生活特別困難,一個人只有六分多耕地,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勉強能解決溫飽,住著塌房爛院,2014年我家被確定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享受了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合作社入股分紅、光伏扶貧、準扶貧貸款等政策,我的兒子也在江蘇蘇州經營起了飯館生意,家中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年收入能達到10萬余元,我家于2017年脫貧,感謝黨和政府,幫我們挖了窮根,我相信以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原來住在老房子里,是土胚房,到處是裂縫,就怕下雨天。走的是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水也不方便,現在搬進了新農村,住上了二層樓,環境也好了,用水也方便了,而且家門口就是文化廣場,安裝上了體育設施,村里也建起了幼兒園,干啥都比較方便。”馬河村村民冀彩霞自從搬進了二層小洋樓,心里就一直充滿著喜悅,“有了水泥路,住上了好房子,吃上了自來水,我們村里人致富的信心更高了。”

  “最早的時候,我們村沒有村陣地,我就在家里辦公。2003年修建5間平房,可沒有辦公設備,桌椅用的是村小學淘汰的。2016年修建了黨群服務中心,設施條件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僅中心的三層樓面積就有500平米。”對于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村里發生的巨變,村黨支部書記馬耀斌非常有感觸,他說,村上除了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外,更讓他高興的是村小學的擴建,讓娃娃們有了舒適安全的受教育環境。

  馬河小學毗鄰新農村,這座學校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學,始建于1926年,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通過2016年“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項目的實施,2018年完成小學與村幼兒園整體搬遷項目工程,目前學校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904.59平方米,其中教學樓1040.16平方米,幼兒園906.42平方米,綜合樓897.60平方米。

  “以前的馬河小學基礎設施薄弱,學校臨近公路,學生上學放學很不安全。2018年3月馬河小學整體搬遷至新建校區后,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校軟硬件設施進一步優化,育人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談起馬河小學這幾年的發展變化,校長糟海龍感慨萬千,他告訴記者。“現在,農村娃確確實實地享受到了和城區校一樣的教育資源,他們能夠越來越自信地走出山村,實現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以前村上沒有幼兒園,無論是去縣上還是鎮上都太遠了,大多孩子都是呆在家里的。”正在教孩子做游戲的馬河幼兒園老師馬紅紅告訴記者,“自從馬河新農村建立以后,也配套建立了一所設施完善的標準化幼兒園,家長們都愿意把孩子送來上學,讓孩子和同齡人一起玩耍、學習,不僅性格變得開朗起來,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培養了起來。”

  如今,走進馬河小學,干凈整潔的校園,嶄新明亮的教學樓,五彩繽紛的墻畫裝飾,隔著綠意盎然的田野遠望馬河小學,它就像村里的地標性建設,醒目而漂亮。

  發揮經商特長  做優做強清真餐飲業

  馬河村為純回族村,是全縣聞名的人口大村,人多田少,產業結構單一,勞務輸出人員少,針對這一現狀,村黨支部鼓勵村上青年農民積極參加縣上舉辦的“伊香拉面師”培訓班,770人取得了人社部頒發的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加大項目爭取力度,為從事清真餐飲且缺少資金的農戶申請到精準貸款1200萬元,為411戶清真餐飲戶全部辦理了“免稅證”,全村累計發展清真餐館437家,從業人員1425人,實現年收入4783萬元,使“伊香拉面師”成為了具有民族特色、最具發展潛力、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關鍵渠道。

  “馬河村餐飲業從2010年起步,從小變大,由弱到強,通過幾年的發展,到2015年開始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馬耀斌介紹說,“2010年在龍山鎮黨委政府和縣勞務辦的支持幫助下,在馬河村舉辦了伊香拉面師第一期培訓班,培訓700余人,2015年又培訓400余人,目前馬河村餐飲從業人員1400余人,在全國各地開設餐館430余家,主要分布在湖北,北京,山東,河南,山西等地。”"馬河村村民、龍山鎮鍋然香農家院餐飲老板馬世忠在北京經營餐館生意18年,他致富不忘家鄉,2018年又在龍山鎮投資開辦了一家餐館,招收馬河村及附近村民十多人就業,帶動鄉親們一同致富。他告訴記者,“我從2003開始一直在北京從事餐飲經營,已經18年了,年收入穩定在三十多萬元以上,2018年感覺到家鄉人民的生活富裕了,投資環境變好了,我又在龍山鎮開了這個農家院,吸納本村的勞動力17人,目前來看,收入比較可觀,年收益在十萬元以上,能為家鄉的發展作出點貢獻,感覺到非常高興。”

  按照“分戶實施、突出重點、扶大帶小、逐年拓展”的原則,牢固樹立抱團發展理念,馬河村充分發揮產業致富帶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采取親朋相幫、鄰里互助等形式,一人帶多人、多人帶全村,根據全村勞動力情況,動員40歲以下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大力發展餐飲服務業和勞務輸出業,有效壯大了產業規模,增加了群眾收入。

  立足村情實際  發展壯大畜牧養殖業

  脫貧攻堅,產業是支柱。為更好推動群眾增收致富,村黨支部結合傳統和現代產業發展規模,從基礎做起,把脈問診,優化結構,依托優勢資源,在做優做強清真餐飲業的基礎上,加大畜牧養殖業培育力度。目前,全村建成養羊場1家、養牛場2家、母羊繁殖基地1家。

  “我們合作社現牛存欄100余頭,羊存欄800多只,每年收入4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21戶。”張家川縣聚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股東馬保科介紹說。

  “馬河村除建立聚友種養殖合作社外,現有養殖10頭牛以上的大戶15戶,散養戶72戶,養殖20只羊以上的大戶12戶,散養戶8戶,全村每年牛出欄500多頭,羊出欄1000多只,年創收入在200多萬元。” 馬河村黨支部書記馬耀斌告所記者。

  積極吸引外資  打造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

  為助力脫貧攻堅,在縣委縣、政府的整體規劃下,馬河村引進天水源豐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和天水榮達果品有限公司2家果品公司,成立了裕豐、榮達、光大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啟動馬河村面積千畝現代果業示范園建設。2016年,花牛蘋果進入初果期,年產蘋果30萬斤,實現銷售收入150余萬元;育苗基地年產苗木14萬株,實現收入210萬元。2020年年產蘋果200萬斤,實現銷售收入近400萬元。2020年產大櫻桃5萬斤,銷售收入300余萬元。農業示范園吸納合作社成員104戶,就地輸轉勞動力961人,人均增收1008元,帶動貧困戶69戶345人實現脫貧致富。

  擅于經商、長于餐飲既是馬河人的特色也是張家川人的稟賦,然而青壯年人都去闖市場,做老板或者務工,那村里的地誰來種?“近年來,龍山鎮針對馬河村外出從事清真餐飲業人員較多,閑置土地較多的問題,通過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流轉馬河村和鄰村土地2981畝,引進天水源豐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和天水榮達果品有限公司,投資5400余萬元,成立了裕豐、榮達、光大、聚友4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建成了集果品生產、科技試驗、鄉村旅游、創新示范為一體的馬河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徹底解決了土地閑置,剩余勞力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龍山鎮黨委副書記楊振坤介紹說,“龍山鎮用鼓勵馬河村村民外出務工和在村里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的思路,解決了閑置土地問題,將閑置的土地通過流轉或者入股的方式,集中到引進的農產品種植企業手中,村民可以拿到流轉款或者經營收益的分紅,或者在合作社里就近務工掙錢。”

  “裕豐果品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吸納貧困戶104戶,每年分紅四十八萬,每年招收附近村組常年務工人員近40人,季節性務工人員近100人,到2020年底合作社帶動104戶脫貧致富。”裕豐果品農業專業合作社銷售部經理肖佳兵告訴記者。

  推進勞務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為馬河村脫貧致富安上了“雙引擎”,2017年馬河村就實現了整村脫貧。而未來該村將以深化“三變”為契機,實現養殖和種植業、循環農業與生態農業以及鄉村旅游業與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如今的馬河村,一座座二層小樓錯落有致,條條水泥路直通家門口,文化廣場寬闊整潔,現代農業示范園里瓜果飄香……馬河村終于實現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幸福美好生活。馬河村黨支部也因此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市基層黨建示范點 ”。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脫貧攻堅路上,勤勞樸實的馬河村人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共同邁向了小康。下一步,馬河村將緊盯4戶23人脫貧監測對象和16戶70人邊緣易致貧對象,加大幫扶力度,因戶因人施策,相信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內,馬河村黨支部、馬河人民定能守初心、聚人心、強信心、定恒心,共同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康莊大道昂首前行、再創輝煌。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攝影相關圖片
天水在線攝影報道:“麥積飛天” “麥積飛天”空降馬跑泉公園婚慶 “麥積飛天”在麥積區商埠路步行 “麥積飛天”在麥積區馬跑泉市政 “麥積飛天”空降麥積區商埠路步 “大地灣女神”首次回到大地灣(圖 “麥積飛天”首次空降麥積區演出 “大地灣女神”2021年首演如期而 “麥積飛天”2021年首演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