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d5d36b97ca510844.jpg)
浩蕩大關山,絲路張家川。11月6日,張家川縣關山文化旅游杜甫詩碑暨關隴古道宣傳長廊落成揭碑儀式系列活動在馬鹿鎮(zhèn)老爺嶺隆重舉行。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035462a8bc6d0bcb.jpg)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cb2129f979e71f79.jpg)
縣委常委蘇紅娟,副縣長馬國杰,縣委宣傳部、縣文聯(lián)、縣文旅局、縣融媒體中心主要負責人及縣文旅局全體干部職工、天水杜甫研究會部分會員代表和附近群眾120余人參加了本次系列活動。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1c6a3aeb53235954.jpg)
揭碑儀式上,蘇紅娟代表張家川縣委、縣政府致歡迎詞,并與天水杜甫研究會會長聶大受教授共同為杜甫秦州詩詩碑揭牌。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孫志平介紹了本次活動及目前全縣文化旅游發(fā)展情況。隨后參加儀式的領導和嘉賓代表依次在馬鹿鎮(zhèn)長寧村,恭門鎮(zhèn)河峪村等處為其他關隴古道宣傳長廊碑刻依次揭幕。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a4d8301e32b824d0.jpg)
揭幕儀式后,與會人員還考察參觀了河峪漢代摩崖石刻、秦家塬林區(qū)及張家川縣博物館。并在縣博物館召開了“天水杜甫研究會張家川縣關山歷史文化旅游暨杜甫與隴右文化座談會”。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0b9b58ee5a868778.jpg)
會上,聶大受、蘇紅娟、馬國杰,縣文聯(lián)主席惠文輝,天水杜甫研究會張軍、張廣成,天水師范學院教授趙鯤博士,天水市委黨校教授郭延波等杜詩研究專家,圍繞“杜甫文化”主題分別作了發(fā)言。他們分別從杜甫秦州詩的文學史價值、當代旅游文化開發(fā)利用的潛在價值,社會教育引導的普及推廣價值等方面,研討了杜甫秦州詩的當代意義,對促進張家川縣的杜甫詩文化研究,帶動全縣旅游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意見建議。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796367da18fc0cd7.jpg)
據(jù)悉,此次在張家川縣馬鹿鎮(zhèn)關山老爺嶺處揭牌的《杜甫秦州詩詩碑》,是繼南郭寺《二妙軒碑》之后。在天水境內(nèi)建的第二處杜甫秦州詩詩碑群。自古以來,老爺嶺沿線一直是關隴古道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文人墨客在此多有留駐,文化底蘊深厚,解放戰(zhàn)爭時期,王震將軍也曾在此處指揮關山戰(zhàn)役,留下了珍貴的紅色印記。地理上,老爺嶺是陜甘兩省分界,而于杜甫來說,此處為他一生詩歌成就的拐點。公元759年,詩圣杜甫辭去華州司功參軍的微官,千里迢迢,艱難跋涉,跨過關中大地,正是于此地翻越隴山邊關,步入秦州,開始了艱辛的隴右流寓生活。縱觀杜甫一生創(chuàng)作道路,入隴前,自稱寫詩千首,至如今存詩卻僅二百六十余首,入隴后十二年,存詩近一千二百首,以隴右為界,隴右之后其詩作數(shù)量大、內(nèi)容更加豐富、眼界更為開闊、思想更為深沉、藝術更加成熟,這些隴后詩作,恰是詩圣杜甫處江湖之遠憂其民,手中筆對蒼生和萬物的無限眷戀深情之體現(xiàn),詩作成就至此達到巔峰。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e8cc2f6cc6e830d6.jpg)
“山不在高,有仙則明。”正如蘇東坡說:“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歷輒作一詩,數(shù)千里山川在人目中,古今詩人殆無可擬者。”高天佑先生說:“其詩如畫,足可繪制長卷。許多寫山水風物的詩篇,皆以其畫工之筆,寫造物之奇,泣鬼神之情,做驚人之語。”正是隴右清麗幽美奇崛偉岸的山川風物,成就了詩圣幽遠奇幻的詩魂;也正是詩圣以其飽蘸血淚的生花妙筆,為隴右的山水注入了不朽的精神和靈魂,秦州大地的山川形勝,也因詩圣之筆而獲得了永恒的生命。今年是杜甫逝世1250周年,張家川縣文旅局在詩圣流寓隴右的入口處立詩碑群,不僅是我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旅游考古等工作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也為我縣的“關山廊道”旅游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文化內(nèi)涵,為全市乃至全國的杜甫行吟旅游線路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78ac827472b8e413.jpg)
近年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此次系列活動開展,是張家川全縣上下堅定文化自信,圍繞保護、發(fā)掘和用好張家川的自然山水、歷史遺存和富集文化資源的生動體現(xiàn)。下一步,縣文旅局將繼續(xù)圍繞文化旅游創(chuàng)新發(fā)展、綠色發(fā)展、高質(zhì)量發(fā)展等重要支撐,以文化為根基,進一步擦亮張家川歷史文化金字招牌、提升文旅產(chǎn)業(yè)規(guī)模層次、激發(fā)文化消費潛力、提升文化旅游內(nèi)涵品質(zhì),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xiàn)深度融合發(fā)展,全力把張家川縣建設成為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交相輝映的全國生態(tài)人文旅游目的地,切實為我縣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建設幸福美好張家川做出新貢獻。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50c1e81d4895905f.jpg)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e6e4af4804491bab.jpg)
![](/Files260/BeyondPic/2020-11/10/2011100905b516e52682169dbd.jpg)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