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馬伍拾家嗎?我們是從天水過來專門訂購你家馬駒的客商……”天剛亮,張家川縣張棉驛鄉盤山村的馬伍拾一家就忙碌起來了。再忙碌,接到9匹馬駒收益的5萬多元讓一家人再次樂開了花。
馬伍拾是盤山村的一戶脫貧戶。提起養馬,他激動地說,在扶貧政策的扶持下他的日子越來越好,從政府扶持他養幾匹馬開始,到目前養殖規模已擴大到23匹,幾年時間讓他擺脫了貧窮,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這一切得益于他的養馬產業。
在盤山村,像他這樣的養殖大戶還有很多。盤山村地處張棉驛鄉東南部,屬關山林緣地區,草山資源豐富,經濟收入以畜牧養殖業為主,大部分群眾有著養殖經驗和基礎。然而,傳統意義上的圈養和傳統養殖技術的限制,養殖的馬匹經常錯過售賣的最好時節。
產業扶貧扶長遠,長遠發展靠產業。看到馬產業經濟效益高、市場前景好,卻沒有銷售渠道后,鄉村兩級干部靠前謀劃,積極對接,通過“示范帶動、典型引路”的方式,積極拓寬銷售渠道,將優質的牲畜品牌推出去,主動和天水、平涼、定西的客商聯系,幫助群眾問銷路、談價格,讓客商上門收購。
盤山村黨支部書記楊志強說,為解決貧困群眾養殖效益差、銷售渠道不暢、難致富的問題,村上帶動群眾走以繁育、飼養、育肥、銷售為一體的循環發展路子,3天內就賣出馬駒68匹,成交額超過了40萬,這樣既減少了群眾往返買賣的負擔,又增添新的穩定銷售渠道。
由于養殖規模小、較分散,一度制約著村里集體經濟和養殖產業的壯大。2017年11月份,由村黨支部書記楊志強和5名養馬大戶注冊成立了盤山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于2019年5月份進行了改擴建,吸納社員54戶,輻射帶動全村107戶養殖戶,同時為全鄉養殖群眾提供技術指導,由此激活了鄉村畜牧養殖和產業增收致富的“源頭活水”。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活。”盤山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后,積極改變農戶傳統的放養方式,建立農戶和合作社緊密型利益機制,采取“合作社+農戶+市場(企業)”的經營模式,鞏固擴大了本村牲畜養殖基礎,帶動全村67戶347名貧困戶脫貧致富。
如今,走進盤山村,一棟棟標準化的馬棚錯落有致,陣陣馬聲回蕩在圈舍內。在這里貧困戶除了流轉土地的收入,還紛紛變身上班族,通過參與養殖來增加收入,這也使他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特色養殖作為張棉驛鄉發展的重要產業,需要的不僅是底氣,還需要通過借助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項目,積極落實養殖補貼政策和服務措施,在脫貧攻堅中,張棉驛鄉把特色養殖和消費扶貧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消費扶貧暢通牲畜銷路,打通了從養殖戶到合作社到商戶的通道,提高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為高質量脫貧注入強勁內生動力。截至目前,累計扶持貧困戶購進基礎母牛735頭、馬516匹、母羊1552只、膠原驢51頭、中蜂1450箱,全鄉各類畜禽飼養量達4850頭(匹、只)。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點。產業強起來了,群眾才能富起來,腰包才能鼓起來,才能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徹底讓困難群眾“拔窮根”、“摘窮帽”,實現真扶貧、扶真貧。張棉驛鄉正以養殖業推動全鄉特色產業提質增效,進一步形成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