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張家川縣川王鎮陽山洼的山頂,一眼望去,滿山溝金燦燦的油菜花競相開放,隱約可見的鄉間硬化小路和田間小道穿行其間,山腳下一排排整齊養殖合作社林立,農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花樹簇擁,好似一幅美麗的綠水青山畫卷。
4月26日,川王鎮峽口村貧困戶馬六生正在羊圈忙著給羊喂草,見到記者的到來,他笑著說:“多虧了產業扶貧的好政策,讓我順利脫貧,現在不愁吃穿,日子更有奔頭了。”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既要確保決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還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提升貧困村形象,成為川王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
川王鎮位于張家川縣中西部,共轄16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總人口17326人,耕地面積2.95萬畝,是一個純回族貧困鄉鎮。有貧困村11個,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26戶6146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35.31%降至0.5%。
一組組數據不僅僅體現的是川王鎮黨委政府對脫貧攻堅的重視,更是對影響脫貧攻堅成效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的決戰姿態,脫貧成效的鞏固提升。
一時間,在峽口村村辦為民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內人歡笑、羊歡唱,富民曲在川王鎮的每個角落奏響。
峽口為民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始建于2019年10月,目前羊存欄120只。合作社理事長、峽口村黨支部副書記馬四虎向記者介紹,合作社依托村集體經濟90萬元,形成村級領辦合作社模式,有效帶動貧困戶5戶26人,在穩定貧困戶脫貧致富增收的同時,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有效發揮了村集體戰斗堡壘作用。馬四虎說,目前養殖還在起步階段,對于羊的行情來說,預計年底受益達到40萬元左右。
馬六生原來是貧困戶,家中6口人,三個娃娃都在上學,當談起家庭收入情況時他很高興,他說,家里雖然只有一個勞力,但是在合作社務工,喂羊,收入工資3000元,其余時間可以在家種地務農,而且村上還有幫扶政策,我們去年就脫貧了。
正在羊舍認真喂羊的飼養員馬志剛笑著說,我是個兜底戶,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在合作社務工,收入穩定了,我今年就能脫貧了,以后日子會越來越好。
“牛比其他的牲畜好養,操的心少,像玉米桿子、麥稈子、都是牛的草料,養殖成本很低。”海灣五組村民李萬德告訴記者,他在海灣林旺源盛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是一名飼養員,喂牛也算是行家了,早在幾年前,就小規模養過,經過4年的不斷摸索,他一度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養殖大戶,也嘗到甜頭,現在在合作社,有吃有住,年收入也在3萬元左右,也是兩不誤。
張家川縣海灣林旺源盛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理、村支部書記馬成科告訴記者,作為村級合作社,從2019年8月建設到9月份運營,當時貧困戶入股5戶,總帶動85戶538人脫貧。通過務工收入、飼料種植、土地流轉的三級收益,群眾的日子也慢慢富裕起來了。他又告訴記者,雖然合作社運轉半年了,出欄12頭,效益是15萬,但是前景會越來越好。
西崖村共轄4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村,耕地面積2313畝。總人口111戶630人,貧困人口63戶402人,截止2019年底,累計減貧62戶396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63.8%降至0.95%,2019年整村退出,剩余貧困人口1戶6人、脫貧監測戶2戶10人、邊緣戶3戶10人。
產業扶貧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抓住這一根本,農村經濟才能旺起來,貧困戶的腰包才能鼓起來。
西崖村黨支部書記馬先介紹,全村主導產業為勞務輸出業、畜牧養殖業和餐飲服務業,2020年一季度投入扶貧資金33.945萬元。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有規模養殖場1個,今年扶持貧困戶購進基礎母牛6頭,建設飼草料棚2座,一季度全村牛飼養量達103頭、羊280只,全村栽植烏龍頭430畝,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消除了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到10萬元以上。
土雞也叫生態雞,現存欄8000只,其中,蛋雞4000只,肉雞4000只,日產3000個雞蛋。西崖村馬山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李永斌一邊算賬一邊告訴記者,引導農民在自家地里散養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土雞,讓土雞自由自在地在山中覓食、奔跑、打斗等,保持土雞原始的生長特性,達到了生態環境飼養出“生態雞”目的,出欄價格倍增,加快了農民脫貧增收致富步伐。目前,出欄土雞5000只,效益達40余萬,養殖戶和飼養員年均增收5萬多元。幫助貧困戶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穩收增收不返貧。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關鍵舉措,也是從“輸血扶貧”轉向“造血扶貧”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川王鎮因地制宜,把產業扶貧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不斷完善產業帶貧減貧機制,積極落實產業獎補政策,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鼓勵貧困戶發展適度規模種養殖業,通過多種產業扶貧措施,實現貧困戶收入穩定增長,徹底消除深度貧困。
劉振山一家6口人,兒子兒媳外出新疆務工,老兩口在家照看兩個孫子。“以前單純靠種莊稼為生,靠政策扶持過日子也不是辦法,總得再找個活干,多點收人。之后我在松樹灣村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幫扶下,當起了飼養員,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年底還有配股分紅,很快就脫了貧。”劉振山感慨地說。“從來沒有想過,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加之自己努力勤勞,依靠養殖業徹底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松樹灣村二組貧困戶劉振山就是這許許多多貧困戶家庭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川王鎮黨委書記鐵升平告訴記者,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川王鎮將以“村委會+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加大種養殖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探索農業增效的新方法、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幫助貧困戶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穩收增收不返貧。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