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8/BeyondPic/2020-4/21/20042117178dc73117899368a2.jpg)
依山傍水的張家川縣馬鹿鎮花園村掩映在寂靜的群山之中,一條條平整干凈的水泥路、一間間青磚白墻的農家房舍、一個個欣欣向榮的種養殖合作社和特色產業繁榮發展、一群群膘肥體壯的牛馬在河灘里悠閑地游走、一個個漂亮精致的農家樂內飄來家常菜的香味……昔日貧困的花園村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Files258/BeyondPic/2020-4/21/2004211717fed52ad21e8a9f61.jpg)
春日的馬鹿鎮,層巒疊嶂的山峰上郁郁蔥蔥,森林在呼吸,也讓你在生活的間隙喘口氣。4月20日,記者走進馬鹿鎮花園村,似乎走進了一個鄉村式的旅游公園,鄉間道路、農家小屋,處處都是景觀。
村民們笑著說:“以前我們村比較貧困,這幾年村里的通村路都硬化了,直接通到家門口了,太陽能路燈也有了,每年七八月份,山花爛漫時,來這里游玩的人就多了,我們的生活也隨著鄉村旅游好起來了,我們現在生活的村莊像花園,也是花園。”
![](/Files258/BeyondPic/2020-4/21/20042117172819ff70e7450409.jpg)
脫貧攻堅是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產業扶貧是馬鹿鎮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是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實現持續穩定增收脫貧的治本之策,是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根本舉措。
![](/Files258/BeyondPic/2020-4/21/2004211717bb180fc8653847c5.jpg)
“以前,我們全村只有一條土路,晴時一身灰,雨時一腳泥,村民出行極不方便。在農業產業上,也以種植玉米、大麻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民們說。當時該村基礎設施落后,但他們一直在努力擺脫貧窮。
近年來,花園村依托世行六期項目,積極發展富民產業,新建2個養殖合作社、1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2個大型農家樂,修建旅游廁所3座、停車場1處,讓全村的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同時,種植230畝烏龍頭示范區,引導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累計建成村級文化廣場、鄉村舞臺、村級文化長廊、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農家書屋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網絡工程實現了全覆蓋。
![](/Files258/BeyondPic/2020-4/21/2004211717bc76878fa7dde534.jpg)
“每天喂牛、放牛,給牛棚消個毒,每月還有3000元的工資哩,在合作社打工收入穩定,還能在家務農,兩不誤。”談起生活和收入,花園村四組52歲的貧困戶馮林娃深有感觸。
得益于扶貧政策,花園村五組的脫貧戶何銀銀走上了養牛育肥的脫貧致富路,而這些變化,僅僅發生在2018年至2019年之間。在何銀銀家的院子里,南面和西面是寬敞的牛舍,牛舍里的10頭牛見了生人一點也不驚慌,睜著黑溜溜的眼睛張望著來人。
面對記者的采訪,何銀銀微笑自信地說:“養牛收入穩定,我很高興。大家都叫我牛倌,常年養牛,技術比較嫻熟,現在還被聘請到合作社當飼養員,日子越來越好,想著能為村上的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出點力,每月還多收入3000元,我也樂意。”
![](/Files258/BeyondPic/2020-4/21/2004211717395396d63ad87878.jpg)
花園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于2015年9月世行六期項目投資開始組建,共投資378.45萬元,其中國內配套262.32萬元,世行資金116.13萬元。社員涉及花園、寺灣兩村村民。目前合作社有社員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社員39戶,其中花園村29戶、寺灣村10戶;非貧困戶6戶,覆蓋農戶195戶845人、貧困戶61戶254人,占項目村農戶的22.6%,其中貧困戶社員39戶175人,占項目村貧困戶的69%,貧困戶社員占入社農戶的91.6%。
合作社輔導員王文寶告訴記者,合作社采用“合作社+企業+農戶+扶貧車間”模式,按照“政府主導,合作社化運作,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生產,貧困戶入社入股分紅”的總體思路,主動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供求關系,發展訂單養殖。目前基礎母牛達180頭,已完成修建并全面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全機械化生產,監控無線網全覆蓋,有效帶動了貧困戶61戶254人脫貧。
在全村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后,該村又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在脫貧的基礎上,尋找致富之道。
![](/Files258/BeyondPic/2020-4/21/200421171778082cc5cef7d4ee.jpg)
馬鹿鎮花園村地處陜甘交界,位于關山腳下,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植被保存完好,適宜于人們渡假、休閑、旅游,是陜甘地區盛夏避暑的天然陽傘。2019年人均純收入是4850元,現有貧困戶11戶42人。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因地制宜,依托資源,發揮優勢,開發旅游,帶領廣大群眾真抓實干,使全村的各項事業快速發展。2018年,花園村獲得甘肅省鄉村旅游示范村,2019年,花園村又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花園村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風光素有“清、幽、秀、雅、雄、奇、險、俊”的美稱。主要的旅游資源有氣勢雄偉的五龍山、風景秀麗的云風山、傳承悠久的太極八卦石、云鳳山省級森林公園,佛爺崖太極八卦圖遺址,老龍潭,小麥積,青石崖等。此外,林區生長有天馬、豬苓、黨參、柴胡等十幾味名貴中藥材,棲息著金錢豹、林麝、紅腹錦雞等51種珍禽異獸。旅游方式主要以農家樂、騎馬、蒙古包、釣魚、觀光為主。
花園村自然生態資源得天獨厚,馬鹿鎮黨委政府通過走訪調研,全力支持發展鄉村旅游,努力將花園村打造成全鎮的農家院落鄉村振興樣板示范點。
![](/Files258/BeyondPic/2020-4/21/20042117179488341e07584361.jpg)
雖然花園村是非貧困村,但對于村黨支部書記王三信來說,他覺得鞏固提升的壓力不比貧困村小。“就怕返貧啊,群眾要有致富產業,要有穩定收入才能奔小康。”王三信說,現在群眾生活好了,一到夏天,我們這里到處是游玩的人,花園村旅游扶貧開發試點項目的落實,讓全村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
花園村四組村民馮小林是村上的保潔員,經常會按時按點上路清掃村組道路。面對采訪,他說:“家里養著12頭牛,現在有黨的好政策,又干公益性崗位,這個工作既能掙點錢也可以讓村子變得干凈整潔,讓我很有成就感,家庭年收入將近3萬元哩!”
“花園村的旅游發展勢頭一天比一天快,產業+旅游的鄉村旅游扶貧新模式已開啟,吃“旅游飯’不再是道邊擺攤。村里有勞動能力的人全部加入其中,旅游業也從粗放型、零散型向規范化、集約化轉變。”張家川縣花之園鄉村旅游合作社、云風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經理王志剛感慨道。
目前,為了適應旅游業的客源需求和可持續發展,花園村已建成“農家樂”4戶,漁溏2座,并制定了“農家樂”屬集體所有,承包到人,專人管理,建立專帳,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產業發展是實現生活富裕的基礎,而鄉村振興,更要抓住產業興旺這個重點。
![](/Files258/BeyondPic/2020-4/21/200421171704cd717f46d87c54.jpg)
花園村的天然草場,豐茂水草為養殖提供了天然牧場。花園村養馬大戶康喜田說,自己散養馬已經5年了,現在存欄達到30匹,每年夏天來石槽溝旅游的人數不勝數,都喜歡在草場騎馬揚鞭,這時候自己的馬就派上用場了,旅游收益能多增加2萬元哩!“馬兒幸福,我也幸福!”正是因為有這些盼頭,明年他計劃把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康喜田的眼中充滿了自信和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馬鹿鎮黨委書記馬海榮說,鄉村振興絕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生態的振興、文化的振興、教育的振興、科技的振興、社會的振興。馬鹿鎮立足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找準新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充分發掘鎮域內各類資源,延長產業鏈條,強化轉型升級,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培育壯大新興優勢產業,著力建設大麻種植示范區、烏龍頭種植示范區、生態苗木示范區、畜牧養殖示范區、生態旅游示范區,讓游客玩好吃好的同時,借助旅游資源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花園村是馬鹿鎮立足實際,積極探索發展特色旅游產業的一次成功嘗試,在大力發展旅游與特色養殖業上,能夠帶動全縣旅游發展,也收到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給花園村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大的動力,花園村已完成了自已的美麗蝶變,也為其它地區探索特色旅游業提振了信心,勇于為了鄉村振興去摸索更好的致富道路,小康路越走越寬……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