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貧車間上班,既能賺錢,也能照顧家庭!”11月4日,記者走進張家川縣銀潤服飾有限公司,問起在扶貧車間上班的事,燙熨工王女女如是說。
據王女女介紹,她家在張家川鎮南川村,由于公公婆婆年紀大了,丈夫又患有腰椎間盤疾病,需要人照顧,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她一直糾結于,是出去打工掙錢還是照顧家人。
“不過現在好了,扶貧車間開到了家門口。從2019年元旦開始算起,我到服裝廠上班10個多月,掙了將近2萬塊錢,平均下來一個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很可觀,而且上班時間自由,在掙錢的同時還能照顧上家庭,感覺日子充實了、有了奔頭!”王女女接著說。
和王女女一樣,來自馬關鎮上河村的村民竇來強也在銀潤服飾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上班。
“我小時候患病,落下了殘疾,沒有就業之前,生活比較困難。自從有了扶貧車間,他們主動吸收殘疾人就業,我就有了工作,現在搞裁剪,一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生活也好過了,扶貧車間確實好。”竇來強說。
談起吸納貧困戶、殘疾人就業,張家川縣銀潤服飾有限公司扶貧車間負責人李銀錄說:“吸收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本來就是企業的良心與社會責任。2018年10月成立以來,在黨的惠民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銀潤服飾有限公司共吸納了2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穩定就業。”
銀潤服飾有限公司開辦的扶貧車間只是張家川縣扶持扶貧車間發展的一個縮影,制衣、養牛、電子元件加工……張家川縣各鄉鎮正紛紛結合各自實際和特色產業,將扶貧車間建在了田間地頭。在張家川鎮前山村旭東養殖場,工人們正忙著鍘草,為大棚里養殖的牛喂食飼料。
“黨的政策確實好,在養殖廠里建了扶貧車間,讓我們這些貧困戶有了就業,有了收益。”一位忙著給牛喂草的村民說。
扶貧車間發展得紅紅火火,離不開企業的幫扶熱情,更離不開有力的政策扶持。
據張家川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介紹,2019年,張家川縣安排東西部協作資金100萬元,對17家扶貧車間進行了援建和人員培訓,縣財政安排了 100萬元,對50家扶貧車間進行了一次性獎補,有力促進了扶貧車間的長足發展,夯實了產業扶貧的基礎。
近年來,在中央、省、市一系列扶貧政策指引下,張家川縣高度重視扶貧車間建設,2018年7月至今,全縣范圍內的15個鄉鎮已累計建成從事服裝、電子元件加工及種養殖業生產的扶貧車間45處(正在公示14 處),帶動就業1100余人,吸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611人,有效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實現了扶貧機制由“輸血”到“造血”功能的轉變,助推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