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團結根基 做好進步文章
——張家川筑牢教育事業發展基石播撒民族團結“金種子”
(縣新建小學3000余名師生共同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在張家川縣張家川學區西關小學,學生們正在上少數民族舞蹈課,這里的老師利用課外的興趣小組,為學生們開設了民族舞蹈課。
就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慶祝活動上,縣新建小學花之夢文藝隊表演的國粹《古箏齊奏》讓人回味無窮,舞臺上穿著民族特色服飾少年兒童們吹奏葫蘆絲和手風琴完美結合,讓人感受到未成人扎根在心底的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殷殷情懷。
如果把整個教育系統比作一片森林的話,學生就是那一棵棵茁壯成長的樹苗和一朵朵祖國的花朵,教師也就是呵護幫助青少年學生筑夢、追夢、圓夢的一棵棵樹木。
(縣一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班會)
“對于民族地區的學校而言,民族團結教育可以在他們心中播撒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金種子’,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縣新建小學校長楊春茂的話擲地有聲。
(張川學區東街小學編印的校本教材《美麗的張家川》)
“56個民族,就像56朵美麗的鮮花;56個民族團結一心,才會綻放出美麗的光彩。”這曾是縣三中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上師生同唱民族團結歌的最美升華。
團結之花遍地開,有你有我也有他,只要有民族團結的土壤,就有團結和諧發展的教育事業……在張家川學區西關小學,一句句樸實而又堅定的話語,道出了學區校長馬羊錄對民族團結教育的理解和創建工作的信心。
教育事業發展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基石。近年來,張家川縣教育局堅持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根本,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為動力,以開展師生喜聞樂見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為抓手,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把學校黨建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在全力構建協調發展的民族教育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族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將美德課程的實施與“花兒”進校園、進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對“花兒”的內容進行了改編,把家鄉人民勤勞樸實、淳厚善良、崇尚禮義、熱情好客、不畏艱險、勇于斗爭的氣質和勞動者溫柔蘊秀、開朗豪放的性格以及在飲食、服飾、用具、民俗風情等方面的特色融進了花兒課堂,使更適宜青少年學生的口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開放包容相互尊重原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開展中小學生體育、文藝、聯誼等活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教材和課堂教學,開展“花兒、付川小曲”等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
(縣一中組織新入校學生了解民族教育發展史)
“小康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張家川縣狠抓教育扶貧,實施貧困戶教育培訓
工程,加強初高中畢業生和貧困家庭青壯年職業技術技能培訓,確保有需求的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教育脫貧。
圍繞全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總體要求,結合全縣教育系統實際情況,張家川縣堅持科學性、注重操作性、增強針對性、突出實效性,制定下發了《張家川縣教育系統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八進”活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各相關股室和學校的工作任務,堅持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切實發揮好創建活動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以改善民生促和諧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系統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行走在張家川縣胡川鎮中學的校園里,干凈整潔是第一印象,無論是教學樓前的電子屏、宣傳展板,還是張貼在教室里的手抄報、班級板報,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濃厚氛圍。
(學校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活動)
在縣一中,我們只要注意學校開展活動,就會發現,“民族常識” 知識競賽、“歌頌中華大家庭” 主題班會、“歌頌祖國”大合唱比賽、“少數民族優秀人物事跡”故事會、“民族精神代代傳”手抄報比賽、“恒順班”師生夏令營研學等活動在學校已經常態化。
縣一中校長張雙琪說,“牢固樹立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自覺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把“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內化于心,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于行,使回漢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努力育才成才是學校歷史進程中積淀起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期間,張家川縣各中小學校都會舉辦一系列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趣味十足的民族文化宣傳活動,部分學生家長作為志愿者參與其中。縣新建小學少先隊還利用校園廣播站發出“民族團結一家親”倡議書,號召全體師生、家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爭做民族團結的踐行者。
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縣各中小學校堅持以“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維護”、“五個認同”為主題,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主題團隊日”、“法律知識進校園”等活動,廣泛深入開展宣傳黨的民族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行之有效的教育宣傳活動,“全心全意維護團結、一心一意謀求發展”的優良傳統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得到傳承并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
新建小學五年級(1)班的班主任張靜,她經常鼓勵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民族團結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她看來,在學生身心成長的黃金階段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讓學生了解和認識我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切身感受到民族團結帶來的好處,就能讓一顆顆充滿希望的“金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馬關學區編印的校本教材)
西關小學一位學生在手抄報比賽中這樣寫道,“團結之花遍地開,有你有我也有他,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大家庭里,我們都互相尊重風俗習慣,團結進取。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牽手同行。”……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