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張家川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小村莊,到后來的包產到戶豐衣足食,從泥濘不堪的土路要翻山越嶺步行幾天進城到水泥路通到家門口,以致到后來,出門坐車一個手機約車隨叫隨到……
12月26日,在張家川縣慶祝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展走進川王、木河2鄉鎮時,川王鎮70多歲的村民馬哈三邊觀展邊感嘆!
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遙遠
建國后六十年代,縣上組織公社大隊,靠人背肩挑,對原人行道,馬車道進行加寬改造,成為全縣公路的雛形。七十年代,通過初步測設,工程技術人員指導,鄉村兩級建設,結合糧棉布以工代賑,用架子車拖拉機對原有公路改造。改革開放初期,即八十年代,全縣公路初具規模,通車總里程269公里,但為砂礫路,缺橋少涵,晴通雨阻。
木河鄉毛家村黨支部書記毛志仁說:“晴天一聲土,雨天一身泥。”鄉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村的路,種地、出行不是牛拉就是人扛。道路坑洼不平,村民走不出大山,有錢花不出去,給村民的生產帶來極大不便。現在路修好了,我們的村莊發展也變好了,這都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好政策。
“要致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無路不富。”我雖然沒有親眼經歷鄉村道路的發展,但是這幾年,縣域內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莊天二級公路和馬鹿石槽溝至秦安蓮花公路為“十”字型公路網主骨架,縣鄉公路為干道,通村公路為延伸的公路網,大大改善當地的出行條件。川王鎮副鎮長馬玉蓮這樣說。
不看不知道,變化真難以想象
十九大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木河鄉鄉長李鑫說,參觀了圖片展,深切感受了改革開放以來張家川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成績,從縣域農村的角度記錄和反映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成就,木河鄉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資金、項目投入力度,與貧困群眾一道創造幸福生活,力爭早日脫貧。
在川王中學院內,八年級一班馬莉婭同學站在圖片跟前,久久回望,一會兒指著一會兒用手圈著。面對好多同學,她說,我們的身邊發生了許多變化,學校門口路燈亮了,教師的黑板不再是石頭了,現在成了多媒體教學,我們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真幸福。
木河鄉黨建辦主任李建忠告訴記者,展出的圖片、資料,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鮮活地展現了改革開放40年張家川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逐步富裕起來的歷史變化,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共創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和巨大成就。
川王中學校長馬剛說,他算是一個老教育工作者了,印象最深的是,那時上學難,因為大多家庭都困難,隔三差五的有輟學的學生,現在教育基礎設施完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教育越來越重視了。還有,每年秋雨季節,土房子,到處漏雨,教師里都是土火爐,煙熏火燎的,現在暖氣裝上了,教師學生冬天不再寒冷。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