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張川>>正文
【改革開放40年】張家川縣改革開放40周年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綜述(圖)
(2018/12/19 9:21:15)  來源:張家川縣新聞中心  打印本頁

撫今追昔話巨變 改革創新鑄輝煌

——張家川縣改革開放40周年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綜述

  櫛風沐雨砥礪行,春華秋實碩果盈。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翻開了中國歷史上的嶄新一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發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變化,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委、縣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動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扎實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努力推動“兩個共同示范縣”建設進程,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生態良好的態勢。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黨的事業蓬勃發展,基層黨組織從改革開放之初的353個發展到2018年的795個,黨員人數從5680人壯大到14277人,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機關、農村、社區、學校、醫院、企業、“兩新”組織等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深深植根于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之中,獲得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組織力。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各級黨組織在新一屆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緊緊圍繞服務保障全縣工作大局,堅定不移抓基層、打基礎,補短板、強功能,抓規范、促提升,全縣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在創新實踐中破難前行,在保障服務大局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理論武裝不斷深化。2015年以來,累計投入黨員教育培訓資金250萬元,舉辦縣級培訓班60期,培訓黨員17903人次,先后組織6562人(次)“走出去”培訓,依托遠程教育、網絡培訓、上級調訓、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等形式,累計培訓黨員71135人次。溫暖工程深入人心。縣財政每年列支黨建經費1000萬元以上,5年新建(改擴建)村社活動場所190個;村級運轉經費每村每年達到9.2萬元,高于省市保障標準,其中村干部人均年報酬由1.2萬元增加到2萬元,村黨支部書記達到2.2萬元,村辦公經費由2萬元增加到3.1萬元。全面完成15個鄉鎮政府機關集中供暖工程、“六小工程”,認真落實鄉鎮干部兩個“優先使用”和兩個不低于“20%”制度,落實干部帶薪休假、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定期健康體檢制度,切實體現對干部的關心厚愛。整合村級力量關愛服務農村最困難群眾,建立起全覆蓋聯系、經常性探望、保基本關愛、集中式供給的服務保障機制,開展“暖冬行動”讓農村最困難群眾幸福生活,沐浴黨恩。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四個意識”更加牢固,“四個自信”更加堅定,“兩個堅決維護”更加自覺。加強各領域黨組織建設,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位,把黨的建設落到實處。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梯次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工作,推動村干部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實行村黨支部到齡離任、任前聯審、末尾淘汰,鄉鎮干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43名,從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中選聘村文書28名。加強對黨員的日常教育管理監督,嚴格組織生活,永葆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大力整治“村霸”,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堅決防止宗教勢力干預干擾基層政權建設。抓黨建促脫貧成效顯著。組團43個貧困村投資太極集團天膠公司,每年利潤分紅86.4萬元,帶動全縣有集體積累的村達到244個,占全縣行政村的95.69%。選派第一書記142名,建立第一書記工作月反饋制度,管好用好第一書記。選派科技特派員115名,先后舉辦脫貧攻堅各類培訓班45期、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1萬人次、“伊香拉面師”2000人以上,促進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為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綜合實力大幅攀升。40年來,全縣人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實事求是,砥礪前行,實現了由貧窮走向溫飽,開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大幅攀升。預計2018年底,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9.18億元,比1977年的0.36億元,?增長了81.06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52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26元,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財政總收入0.99億元,比1977年的74.7萬元增長了132.5倍。在財政支出中,用于農、林、牧、水、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等民生投入比重逐年上升,為推動全縣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金融系統各項存款余額達到64.67億元,比1977年的153萬元增長4227倍,年均增長23.2%。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7118萬元,比1977年的1169.38萬元增長74.49倍,年均增長11.4%。

  經濟結構全面優化。1977年全縣三次產業比為57:9:34,發展到2018年為24:11:65,第一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了23%,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了2%,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31%,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為全縣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勞務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勞務品牌特色逐漸顯現,2017年輸轉勞動力6.34萬人(次),創勞務收入5.7億元,從此開啟了全縣勞務輸出新紀元。服務業的強勁崛起成為全縣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農業規模同步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在各項惠農政策措施的有效支持下,全縣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立足資源優勢改天換地,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糧食生產不斷躍上新臺階。2017年末,全縣農機機械總動力達到15.71萬千瓦時,較1977年的0.52萬千瓦時,年均增長8.9%。各類耕作機械達到12582臺,較1977年的818臺,年均增長7.1%,全縣農業機械化率達到50.87%。201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1.15億元,較1977年的2045.28萬元增長54.5倍,年均增長10.5%。糧食總量達到11.08萬噸,比1977年的7677.69萬斤增長了72.1倍,年均增長11.3%;糧食單產達到466斤,比1977年的164斤增長了2.84倍,年均增長2.6%。農民人均占有糧352公斤,比1977年的307斤增長了2.29倍,年均增長2.1%。2017年全縣果樹總面積達到72295畝,比1977年的6940畝增長10.4倍,年均增長6%。2017年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95.66萬頭(匹、只),其中牛羊豬等牲畜85.86萬頭(只),比1977年的2.83萬頭(只)增長30.3倍。現代農業從無到有,培育了小麥、玉米、馬鈴薯、蠶豆、胡麻、油菜、蔬菜、大麻、藥材九大主導產業基地,建成市縣兩級農業科學發展示范點60個,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45個,家庭農場49家。建成各類養殖場(小區、合作社)124個,各類畜禽養殖專業村103個,規模戶達到13450戶,牛羊良種率達到95%。

  工業生產勢頭強勁。經過四十年的風雨歷程,全縣工業經濟實力逐步增強,總量擴張,結構優化。以農畜產品加工為龍頭的工業體系逐年鞏固提升,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格局基本構建。截止2017年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40戶,從業人員達到3780人;1977年僅有工業小企業27戶,從業人員949人。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6.91億元,比1977年全縣全部工業總產值342.2萬元增長201.8倍,年均增長14.2%。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太極集團、天源49.5兆瓦風力發電、天祥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等工業項目逐步實施,伊味思清真食品公司、建明調味品廠、伊真香粉條廠等骨干企業發展壯大。張家川經濟開發區被認定為省級開發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加強。

  服務業地位凸顯。清真餐飲服務業提質增效,實現了由內向服務向外向服務增收的轉變,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截止2017年底,累計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8850家,從業人員10萬人,年創收36億元。交通運輸、郵政和電信通訊條件的進一步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旅游、現代物流、房地產、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新業態不斷涌現,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全縣創新理念、創新優勢、突出特色、彰顯個性,積極打造電商平臺,不斷挖掘文化旅游潛力。截止2017年底,全縣已建成縣級電子商務中心1個,鄉鎮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全覆蓋)15個和村電子商務服務點176個。現有中小型物流企業5家,快遞公司13家,22家貨運部,郵政速遞EMS實現了所有鄉鎮,行政村物流快遞全覆蓋。在淘寶、蘇寧、樂村淘等電子商務平臺開辦的網店640多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2017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5億元,同比增長30%。文化旅游首位產業的地位逐步確定,創建旅游名鎮1個,旅游名村1個,發展農家樂7戶,實現了4A級景區回鄉風情園實時監控畫面與省智慧旅游監控平臺的同步監控。近三年,全縣接待游客135萬人次,綜合收入13.6億元。

  項目帶動扎實推進。40年來,全縣上下牢固樹立抓投資、抓項目就是抓發展、促跨越的理念,立足縣情實際和資源優勢,搶抓各種投資政策機遇,堅持不懈地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大項目好項目拉動大投資、培植大財源、支撐大發展。40年來,累計實施投資5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761項,完成投資530億元。實施農業戰略性工程169項,總投資89億元;工業戰略性工程83項,總投資126億元;交通運輸戰略性工程69項,總投資約178億元;城鎮基礎設施工程128項,總投資101億元;循環經濟及節能減排戰略性工程51項,總投資約14億元;社會民生事業戰略性工程198項,總投資79億元,建成了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易地扶貧搬遷,教育全面改薄、縣(鄉村)醫療機構建設,風力發電、太極集團,天平鐵路、莊天二級公路、回鄉風情園、富川水源、750千伏輸變電(張家川段)等一批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重大項目,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改善了城鄉基礎環境和發展面貌,積蓄了經濟社會發展正能量,為全縣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全市2018年第一個PPP項目北川熱源廠列入省財政廳PPP項目庫并開工建設。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不斷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力度,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區面積增至15.1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急劇上升。2017年全縣城鎮化率達到26.8%,比1977年的7.2%(1977年全縣有總人口271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49人)提高19.6個百分點。自1984年以工代賑項目實施以來,全縣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堤、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業抵御自然風險和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積極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缺乏生存條件的地區,通過實現人口再分布,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自2005年以來,全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累計總投資10.06億元,搬遷共涉及15鄉鎮230村6077戶32506人,建成集中安置點88個并安置5564戶29928人。同時實施農村危房2465戶,建成省、市、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42個,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加強。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顯著改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收入迅速增加,消費結構和質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7年全縣從業人員工資總額達到87031萬元,比1977年的142.73萬元增長609.8倍,年均增長17.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354元,比1978年79.5元增長80倍,年均增長11.9%。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省、市出臺了扶持全縣發展的意見,全縣被列為全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示范縣,爭取實施了城區集中供熱工程、保障性住房、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開發治理、農村飲水安全、教育全面改薄等一大批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隨著這些項目的逐步實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天平鐵路張家川段、莊天二級公路和縣城—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建成通車,改寫了張家川縣沒有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的歷史。統籌推進了城區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城區集中供熱、房地產開發、縣一中搬遷、縣醫院搬遷等一些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截止2017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2281公里,有國道1條35公里,省道1條60公里,縣道4條78公里,鄉道10條172公里,專用道7條34公里,村道176條469公里。全縣15個鄉鎮全部通了等級公路,255個行政村通了水泥路且通了班車。基本形成了以鐵路、高等級公路、國省干線為骨架的立體綜合交通體系。2座水庫安全運行,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5%,梯田化率達到95.7%,農田道路高標準化率52.6%,全縣溝壑梁林帶化率達95%。全縣有1座110千伏變電站、8座35千伏變電站,38條10千伏電力線路安全運行。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著力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德教風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縣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至2017年,先后建成幼兒園126所(公辦114所,民辦12所),在園幼兒10123人。中小學校258所(小學241所,初中17所),在校學生36375人。高中3所,在校學生人4894人。職業高中2所,在校學生1013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和高考上線率分別達89.6%、93.5%、90.05%、?35.28?%。一本院校升學率逐年上升,特別是2015年建成的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為少年兒童健康發展插上奮飛的翅膀。全縣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衛生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完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至2017年,全縣已建成以5個縣屬醫療衛生機構為中心,15個鄉鎮衛生院為樞紐,255個村衛生室為基礎的功能完備、設置合理、服務齊全的縣、鎮、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床位數從1977年的93張發展到2017年的1320張,每千人床位數由0.46張增至3.94張,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15個鄉鎮文化站晉級達標,結合“歷史再現”工程建成鄉村記憶館15個。建成行政村綜合文化中心255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254個、農家書屋272家、農村固定放映點3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43個、文化集市6家。形成了縣有“三館一中心”(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縣文化體育中心)、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戶戶通”工程實現了全覆蓋。實現了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健全了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5%和98%以上。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強調要“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遵循,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培育綠色生態產業,構建綠色、清潔、環保、安全、高效的現代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初步劃定縣域生態保護紅線,積極推進國家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建設,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全面保護,全縣森林資源持續增加,生態狀況持續改善。2017年,全縣實有林地面積83.06萬面,比1977年的20.4萬畝增長4.07倍,年均增長3.6%。活立木總蓄積152.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4.5%。有力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和創新發展驅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對36項限制類項目、27項禁止類項目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確保項目實施不影響環境質量。建成了張家川縣污水處理廠、城區生活垃圾填埋場和龍山鎮生活垃圾填埋場,在條件較好的鄉鎮、村莊、學校、醫院等場所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打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2017年,全縣生活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工業廢水達標率達到90%。醫療機構醫療廢物設施運行率達100%,處置率達到80%以上,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標標準比例96%以上。

  深化改革增添動力。全面落實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研究制定《深入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啟動編制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縣域經濟發展思路更加明晰。深化“接放管服”改革,取消、調整、承接和合并行政審批事項38項。全面建成“四張清單一張網”,梳理保留行政權力2502項。深化商事制度便利化改革,積極推進“多證合一、一照一碼”、企業簡易注銷等改革,切實履行“雙告知一承諾”職責,有效釋放市場潛力,新增市場主體853戶。積極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完成土地確權61.34萬畝。全面推行“營改增”改革,企業整體減稅面達到99.34%。創新人事崗位分配制度,對市縣公開招聘人員實行自主擇崗。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縣級公務用車平臺建成運行。不動產統一登記、投融資體制等改革有序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財政資金投資評審、財政存量資金管理、政府采購等公共財政體制不斷完善。精心組織參加“蘭洽會”等重大節會活動,多次組織縣內企業參加區域性經貿洽談活動,與天津保稅區積極協調對接,保稅區SM廣場開辟張家川特色產品經銷專柜,縣域經濟對外開放渠道不斷拓寬。

  社會治理不斷加強。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縣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質量顯著提升,全體社會成員逐步朝著共同富裕方向邁進,和諧社會建設以及平安社會、信用社會、法治社會、健康社會建設不斷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城區占路為市等多年頑疾得到徹底整治,一批持續多年影響社會秩序的信訪問題得到了解決,“平安張家川”建設有序開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有效化解調處矛盾糾紛,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管理,依法加強互聯網管控,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食品、藥品安全放心工程深入人心,安全生產形勢穩定。不斷完善應急處置預案體系,組織開展多層次的處置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應急處置突發事件能力不斷增強。積極從創建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有力保持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

  脫貧攻堅持續推進。1986年,張家川縣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扶持的少數民族貧困縣,由此拉開了扶貧開發的序幕。40年來,張家川縣緊緊圍繞全縣年度及長遠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精心謀劃部署,精細精確精微推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回顧張家川縣40年的扶貧開發工作,大體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階段(1986 -1993年)1986年成立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困難地區工作辦公室”,1987年更名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扶貧辦公室”,成立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開始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第二階段:扶貧攻堅階段(1994-2000年) 省、市于1994年將張家川縣列入“三西”資金扶持的貧困縣,每年安排20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1997年,積極爭取世界銀行的扶持,同年,張家川縣被確定為“中國西部扶貧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縣”。可以說,從1994年以來,張家川縣的扶貧工作形成了全方位的扶貧開發。第三階段:扶貧開發工作新階段(2001-2013年) 2002年,省、市將張家川縣列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19個鄉(鎮)全部列入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 220個行政村列入扶貧工作重點村,占88.5%。按照最新扶貧標準,張家川縣對農村貧困人口又進行了摸底調查。2002年3月,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01-2010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扶貧開發規劃(2001-2010年)》,標志著張家川縣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第四階段:精準扶貧階段(2014年至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張家川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脫貧攻堅工作部署,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圍繞“六個精準”要求,深入研究謀劃,精準落實政策,堅持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金,解決有限的問題、完成有限的目標,全力推進脫貧攻堅進程,確保全縣2019年穩定脫帽。2013年通過摸底識別、建檔立卡,全縣有貧困村115個,貧困戶2.23萬戶,貧困人口10.45萬人,貧困發生率33.79%;2014年減貧2.74萬人,2015年減貧1.7萬人,2016年減貧1.38萬人、退出貧困村3個,2017年減貧1.54萬人、退出貧困村18個。至目前,全縣有深度貧困鄉鎮2個,貧困村121個,深度貧困村78個,貧困人口3.68萬人,貧困發生率11.74%。

  民族團結譜寫新篇。張家川縣作為隴東南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四十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通過廣泛深入開展“一個目標”、“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維護”、“五個認同”、“六個相互”等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以及全縣宗教人士增強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順的自覺性。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活動,全縣每年確定6個示范點開展創建活動,大力培養示范典型,探索創建經驗,使創建工作初見成效。截至目前,全縣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其中:受國務院表彰的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1個,表彰模范個人2名;受省級表彰的模范集體2個,模范個人3名;被省級命名民族團結教育基地1個、示范單位7個、示范家庭15戶;受市級命名民族團結教育示范基地1個、示范單位17個,模范家庭50戶;受縣委、縣政府命名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66個,示范家庭75戶。截至目前,全縣少數民族干部達5573人,占干部總數的62.38%。與1978年的565人相比增加5008人,增長8.64倍。

  新目標開啟新征程,新時代展現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全縣上下精心繪就縣域經濟發展藍圖,扎實推進精準脫貧,聚力推進鄉村振興,為全面建成小康設奠定堅實基礎。勤勞勇敢的張家川縣回漢兒女必將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和勇氣,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譜寫出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嶄新篇章。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攝影相關圖片
煙鋪大櫻桃開始飄香(圖) 天水白娃娃驚艷了一座城(圖) 大美天水二十八(圖) 王軍市長:天水是大美天水,非常 秋天天水,大道黃金(圖) 天水網紅街走來了一位94歲的老人 因為一條街,火了一座城(圖) 天水“黃金大道”走來了一對戀人 天水網紅街走來了外國人(圖文+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