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6/BeyondPic/2018-10/12/181012162973d366f68ee58320.jpg)
改革開放以來,張家川縣以“保障科學發展,保護耕地紅線”為目標,強化行政執法,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土地管理的科學方法與措施,堅持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并重的工作方針,圍繞中心工作和重點項目建設,妥善處理好依法行政與服務發展、保障供地的關系,努力提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平,實現了“基本農田數量穩定、質量有所提高”的預期目標,確保了全縣耕地占補平衡;以整頓和規范礦產開發秩序為目標,堅持標本兼治,鐵腕整治非法采礦行為,促進了礦產資源科學有序開發,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采取扎實有效措施,積極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格按照“法治國土、生態國土、廉潔國土”的工作理念,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Files256/BeyondPic/2018-10/12/18101216295946aabeb58ed03f.jpg)
基礎工作卓有成效。
張家川縣建立了保護耕地、征地補償、土地用途管制、依法申報審批、集體會審、招拍掛出讓、執法監察等一系列制度,在保護中加強土地規劃管理和用途管制,嚴格執行用地計劃,堅持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推行目標責任管理。2005年以來,實施土地整治項目25個,總規模7534.19公頃,總投資14.082億元,新增耕地636.59公頃。2011年12月,張家川縣被天水市國土資源局授予“全市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2016年6月張家川縣成立不動產登記中心,實現國土、住建、林業、農業等部門涉及土地、房產、林權、草權登記職責整合,到目前共頒發不動產權證書165宗、不動產登記證明285宗,抵押貸款金額達到2.7853億元。
除民生、環保、能源、交通、水利五大類項目之外,張家川縣在項目選址中堅決避讓基本農田,不占或盡量少占耕地,并通過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整合零星廢棄建設用地,盤活建設用地指標。2012年到目前,共報批44個,總面積464.1844公頃,新增建設面積30.8683公頃,交通水利面積30.5909公頃。
![](/Files256/BeyondPic/2018-10/12/181012162932be7915e33795d9.jpg)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顯著增強。
張家川縣在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195處的基礎上,以“五個到位”,推動群測群防體系不斷完善,即做到宣傳教育到位、防災預案到位、基礎工作到位、工作責任到位。2012年以來,張家川縣實施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六處,項目資金6416萬元,其中中央資金5896萬元,省級資金520萬元。包含五處工程治理項目和一處搬遷避讓項目,搬遷避讓群眾涉及2個鄉199戶,項目資金已全部撥付到位。
![](/Files256/BeyondPic/2018-10/12/18101216296e1f40e0d95b5a78.jpg)
法治國土建設能力不斷提高。
在正確處理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的前提下,張家川縣結合實際,堅決退出了各類保護區內的礦產勘查開發項目,建立健全退出項目公平合理補償機制,按照不欠新賬、還清舊賬的要求,加強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保質保量完成各類保護區內礦權處置整改任務。切實強化礦產資源管理,加快生態礦山、綠色礦山建設步伐,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不斷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在健全完善國土資源執法監管共同責任體系的同時,對違法行為真管真查,有效遏制了新增違法用地。不斷強化土地礦產執法檢查工作,不斷完善和紀檢監察、法院、檢察、公安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工作聯系溝通,不斷健全了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使案件強制執行順暢,移送處理到位。
![](/Files256/BeyondPic/2018-10/12/1810121629ad1c16fbc9089d43.jpg)
歷史是理解未來的鑰匙。40年,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40年,也記錄了張家川縣國土人傾力保護資源的艱辛付出。土地是民生之本,是發展之基,是最寶貴的資源。今后,張家川縣國土資源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統領,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為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麗張家川做出新的貢獻。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