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栽民族團結之花 共享繁榮發展碩果
張家川縣回漢兒女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關山月》演出劇照,張家川縣回漢人民團結一致為解放事業奮斗)
人聚則強,人散則弱,同心合意,庶幾有成。”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總面積1311.8平方公里,是隴東南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目前全國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張家川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自我發展內生動力不強,現有5.17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16.6%,預計2019年實現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年均需減貧1.6萬余人,脫貧攻堅任務重。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面對發展新形勢,張家川響亮提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這是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題,著眼于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大舉措,對于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強力推動全縣轉型升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5年,國務院授予張家川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2016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張棉鄉政府、縣教體局、龍山鎮韓川村等“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一項項榮譽、一張張喜悅的笑臉、一個個美好的故事,向全縣33萬回漢人民證明,張家川縣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結出累累碩果。
(省領導調研張家川縣民族團結創建工作)
統籌安排部署 聚焦創建工作載體設計
張家川縣堅持把民族團結工作作為“生命線”工程、“一把手”工程,將其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圍繞各族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實施“八有、六活動、十融入”,統籌抓好就業、養老、社保、住房等民生建設,盡力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群眾基礎。由各牽頭單位、配合單位(鄉鎮),通過任務清單、責任清單、進度清單和效果清單“四張清單”形式,科學規劃、精準發力,立體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立足縣情實際,形成了黨委牽頭、政府主導、三級聯動、全民參與的創建工作機制,各級各部門精心組織,在實踐中探索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體現特色的創建工作載體,全縣創建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的氛圍日漸濃厚,以示范創建引領改革發展穩定事業。
縣創建辦副主任王小兵說,全縣各級各部門把創建工作擺在首要位置,突出特色亮點,細化任務分解,實行臺賬管理,大膽推進實踐,真正做到認識、組織、措施、工作到位,使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經過幾年來不懈努力,全縣成功創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個、示范單位7個、示范家庭15戶;市級教育基地1個、示范單位17個、示范家庭50戶;縣級命名示范機關2個、示范鄉鎮2個、示范村(社區)15個、示范企業2個、示范學校5所、示范宗教場所20處、示范家庭75戶。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分層級、分類別穩步推進。
(在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環境下,孩子們健康成長)
立足地方文化資源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晚飯過后,村子里的廣場上,跳舞的人越來越多了。以前想跳沒地方,現在好了,自從有了文化廣場,我們跳舞的勁頭更足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頭的24字核心價值觀文化墻和歷史文化長廊,讓整個村子有了文化味兒。農家人趕上了好時代,真正有了生活的幸福感。”龍山鎮韓川村村民王菊英說。
(張家川縣第三屆關山花兒會)
張家川縣緊緊圍繞脫貧攻堅“一號工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爭取2018年度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共兩批,第一批資金1342萬元,其中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042萬元,省級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00萬元,分別安排于胡川鎮、川王鎮、劉堡鎮、龍山鎮、馬鹿鎮、連五鄉、張棉驛鄉等5鎮2鄉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扶持項目。
同時,張家川縣第二批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76萬元,用于2018年全縣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爭取市民宗委2018年省級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補助資金50萬元,分別用于大陽鎮、川王鎮陽溝村文化室、范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大陽鎮黨委書記劉旭斌說,大陽鎮黨委、鎮政府立足文化資源,堅持將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當中,著力打造集“24字核心價值觀”教育、“仁義禮智信”教育、“愛國情、中國夢”教育、“鄉賢好人”家風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絲綢之路歷史”教育等內容于一體的“一村一品”示范工程,促進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在著力打造回族村鎮文化村鎮中,張家川鎮查灣村、大陽鎮劉溝村已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獨具特色的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鎮……
(縣新建小學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文藝演出)
張家川縣在支持鄉村文化陣地建設時,注重在漢族村莊挖掘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建成了沈遐熙革命紀念館、民族博物館等一批民族文化基礎工程,精心創編了大型音舞詩《關山月》,創作了電視劇《關山魂》劇本,拍攝完成了天水市首部紅色題材電影《小兒錦》,舉辦關山文化旅游節、花兒歌手大賽,全面展現民族文化優秀元素,增強各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心同德守望互助 各族群眾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不管回漢群眾,誰家有了難事,大家都來幫忙,誰家有了喜事,大家同去祝賀。漢族群眾過春節,回族群眾前往慶賀;回族群眾開齋時,漢族群眾也不忘前往祝賀……”回漢團結一家親已經成為張家川縣回漢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奮力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的思想共識。
“清真寺里有了日間照料中心和書屋,禮拜完的群眾閑下來可以看看書、讀讀報、談談致富經,信教群眾之間的關系更和諧了,也能及時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大陽鎮劉溝村村民張建恒說。
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是提升農村發展水平和群眾生活幸福指數的有力舉措。近幾年,張家川縣張棉驛鄉牢牢把握“兩個共同”主題,緊緊圍繞“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堅持以項目建設助推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民族團結開出了“幸福花”。
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漢等30多個省會城市和湖北荊州、山東煙臺等300多個大中城市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8850家(漢族群眾開設牛肉拉面店586家),賓館1700家,從業人員10萬人,年創收10億元以上,占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以上,清真餐飲服務業是群眾脫貧致富的首位富民產業。
據了解,張家川縣先后形成了木河鄉莊河村、龍山鎮四方村等45個拉面專業村和木河鄉李溝村、馬關鄉馬堡村等10個賓館專業村以及烤餅、烤肉等一批專業村,力爭到2020年,使張家川縣清真餐飲服務業覆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300多座大中型城市發展賓館2000家,清真餐飲經營店20000家;全縣清真餐飲服務業純收入達36億元以上,帶動10萬人就業致富,清真餐飲服務業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同時,為拓寬創建活動覆蓋面,在全縣15個鄉鎮分別確定了1戶民族團結示范家庭,將河南、湖北、湖南、陜西等地張家川籍10余家清真餐飲個體戶確定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經營戶,大力開展創建工作。
同心筑夢 凝聚民族團結進步力量
張家川縣牢牢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教育引導全縣回漢人民充分認識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全縣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珍惜當前發展的大好形勢和大好機遇,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全力維護全縣穩定的大局,永葆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的崇高榮譽,齊心協力投入富民強縣的生動實踐。
(大陽鎮小楊村回漢鄰里和諧)
據了解,張家川縣每年利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在縣政府網站開設“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專題專欄,在縣電視臺開辦“民族團結一家親”專題新聞節目,大力宣傳民族法制政策,大力宣傳民族團結典型人物事跡。同時,結合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三城聯創”、愛國主義教育、精神文明建設、“雙擁”示范縣建設等工作,使各級組織多渠道、多形式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
胡川鎮黨委書記洪三姓說,胡川鎮立足“一路”4村,臨路濱河、交通便利的地理區位優勢,先后沿莊天二級公路和后川河胡川段流域,集中實施打造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十里長廊”建設工程。在倉下村、張堡村、王安村、胡川村建設文化廣場(思源廣場)各1個、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公交站臺5個、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墻面4處。在倉下村,建設思源泉一眼、民族團結亭1座;在王安村,建設民族團結門1個;在胡川村,建設民族團結廳一座,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浮雕100米,鑄造起民族團結的不朽豐碑。
同時,張家川縣通過深入實施“全覆蓋”工程、“精準滴灌”工程,“文化引領”工程、“金種子”工程、“出彩培訓”工程、“精神家園”工程、“權益保障”工程等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大工程”,全面打造和拓展創建工作主陣地、主渠道,在全社會形成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的民族團結示范創建格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依托深入實施文化旅游項目,傾力打造一批展示時代風貌、體現多元一體文化特色、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歷史文化精品,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得到傳承保護,文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備,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壯大。
“先讓教師學習黨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傳統文化,再以學校為樞紐,通過家長會、教師家訪、民族節日等活動,把民族團結創建活動向社區延伸,精心編寫了鄉土教材《美麗的張家川》,將向全縣中小學生推廣,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進校園、進課堂。”縣東街小學校長馬羊錄介紹道。
據悉,在培養創建典型同時,胡川鎮以“六進四創”為工作載體,以“八有六活動十融入”和“七大工程”為工作原則,以打造“一路一廊”、“一梁一帶”、“一溝一業”民族團結示范基地建設為工作抓手,形成了回漢民族“交流交融、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共同進步”的新時代新型民族關系。大陽鎮提出“搭建一個平臺,實施四大工程,開展五進活動,突出十個重點”的創建工作思路,建立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十里長廊和閆莊、莊子等4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張棉驛鄉以“5個9”為活動載體,使創建工作有主題、有載體、有示范、有序地推進。以“講民族團結好故事”為題,組織拍攝“兩個共同”巡回專題片、人社部門的“牛肉拉面闖世界”、宣傳部門的紅色題材微電影《小兒錦》等不同載體與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全縣各民族間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良好精神風貌。
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實現民族團結 宗教和順
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刻用得上”的標準,建立了宗教人士學習教育長效機制,堅持分層次培訓教育的工作計劃,不斷創新培養方式,邀請國內和省內民族宗教領域知名專家教授到來,開展民族宗教問題專題講座,加強對教職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政策法規教育、國民素質教育,通過定期集中培訓、建立固定學習點、組織外出參觀學習、重點代表人士在蘭州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高校舉辦短期培訓進修學習。
“參加民族政策理論培訓,是一次難得的工作能力提升培訓,也是為我們更加準確把握和貫徹中央、省委民族宗教政策重大決策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幫助。”縣伊協會長李元珍這樣說。
截至目前,共舉辦各類培訓班32期,參加培訓人員達到4250人次,使全縣在職宗教人士參加培訓率達到了100%。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培訓高層次的宗教教職人員,積極推薦選拔中青年骨干教職人員赴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省社會主義學院、蘭州經學院進修學習。在全縣建成了129個宗教活動場所書屋,不斷豐富宗教人士和信教群眾文化生活,完善宗教活動場所服務功能,夯實了全縣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
合力共奔小康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現在村里的馬路干凈整齊,路燈安到了家門口,文化廣場休閑娛樂,生活比過去好了太多,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一定要像石榴籽一樣團結一心,維護好我們回漢村的民族團結。”張棉驛鄉上蔣村村民馬存嚴激動地說。
(馬鹿鎮寶坪村回漢雜居共建新農村)
短短的幾年,張家川縣集中優勢合力攻堅,整合各類財政涉農資金2.01億元,用于貧困戶產業發展、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貧困人口勞動力培訓等。科學制定財政專項扶貧項目,謀劃扶貧項目75個,用于貧困鄉鎮自然村道路硬化、小巷道硬化、院落硬化、水利設施及林果、畜牧養殖等富民產業培育發展。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148個,發展規模養殖1.34萬戶,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89.95萬頭(匹、只)。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胡川鎮王安村村民馬也古感慨道。
張家川縣始終把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貫徹于創建工作全過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對照“四個有限”要求,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全力落實扶持政策,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縱深推進。截至2017年底,張家川縣共建成二級公路2條54公里,三級公路2條24公里,通村水泥路504公里,極大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出行條件,實現了縣內有高等級公路,所有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的目標。
張家川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出路、能致富”工作思路,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以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為抓手,解決貧困家庭住房保障問題和用電問題。2017年全縣共實施農村D級危房改造2465戶,已全面完成。
通過深入實施農村通暢工程、土地開發整理、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等項目,全縣建制村通水泥路率達100%,梯田化率96.6%,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村率、供水保證率及自來水入戶率均達到95%以上;全面完成農村C級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及時搶修水毀基礎設施,全力落實防汛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嚴防群眾因災返貧、因災致貧。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張家川縣33萬回漢兒女將同心同德、守望互助,在阿陽大地播撒新希望,在奮進路上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的篇章。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