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6/BeyondPic/2018-8/8/18080817284a5036a78c49d1bd.jpg)
一棟棟小洋樓拔地而起,一座座日光大棚高高矗立,房前屋后綠樹成蔭,草木繁盛,安靜舒適,新修的文化廣場上人們在怡然自得的休閑娛樂……這一幕幕場景,構成了一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的畫卷。
這是筆者近日在張家川縣馬關鎮石川村看到的景象,石川村是馬關鎮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300多戶人,毗臨鎮農貿市場,靠近莊浪縣城,地理位置優越,且交通基礎設施較好,為發展蔬菜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石川村抓住有利時機,依靠黨的惠農政策,迅速建起了幾十畝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大棚,搭上了產業發展致富的快車道,然而技術的缺乏卻讓這兒的老百姓心里泛起了嘀咕。
“日光溫室馬上要栽種菜了,可品種咋選擇哩,品種選不好產量低不說,經濟效益也不行,還有病蟲害的防治、春節育苗的問題,群眾都指望著這幾十畝蔬菜棚發家致富哩!”石川村黨支部書記楊小軍說。
![](/Files256/BeyondPic/2018-8/8/180808172846e6b1cb299c3a0f.jpg)
所幸縣委宣傳部牽手縣農業局、縣畜牧局,邀請各行業專家學者、技術骨干和致富能手在全縣密集開辦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適時走進了馬關鎮石川村,為這里的群眾心頭下了一場雨,及時澆滅了“心火”。
8月8日,筆者跟隨石川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長張弛、黨支部書記楊小軍和駐村干部旺信來到馬關鎮石川村蔬菜預栽種基地—日光溫室大棚內,一起聆聽來自縣農業局的蔬菜栽培專家、高級農藝師陳彥君對現場群眾的授課。“草莓壟一定要起高,最好達到20厘米左右,結出的草莓就會自然而然垂在壟兩邊,不僅采光充足,而且顏色紅艷,口感甜,不起壟,或者壟起的低了,草莓就會藏在葉子底下了,采光不足,吃起來酸大于甜,一旦下雨,草莓泡在泥水里,品相不好,容易腐爛,市場經濟效益也差……”,在陳彥君生動細致的講授下,圍觀群眾認真的聽著,眼里閃現著對知識技術的渴望。
貧困戶馬衛鵬在村委會的動員下準備認領一塊兒地種植辣椒,他說,一直以來我光知道種小麥、玉米、洋芋,農產品價錢又低,除去農藥、化肥、人工的費用,幾乎不掙錢,農業局技術員說了,辣椒對氣溫和技術的要求比較低,而且產量高,價錢也好,今天的講習課,好聽、好記、好懂,對種好辣椒我也有了信心,到采摘季節,自有菜販上門收購,根本不愁銷路。
![](/Files256/BeyondPic/2018-8/8/18080817285360f7afd2aae39e.jpg)
張馳介紹說,“石川村因為山大溝深,青壯年勞力大多都外出務工,現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蔬菜和草莓產業,就是想改變這種掙錢顧家兩難全的現狀,讓群眾在自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就業致富,然而大多數人對產業技術知識的掌握比較欠缺,群眾心里有疑慮,這場農民講習所來的很及時,把技術直接送到了家門口,送到了田間地頭,變以前的坐等服務為上門服務,群眾對技術知識的接受和掌握更為方便直接,也催生了脫貧致富的動力和勇氣,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過段時間,農民講習所的專家學者們還會來我們村,講習養雞、肉牛繁育技術。”
一場場深入透徹的講習,一次次面對面的交流……“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猶如強勁的暖流,將為石川村注入勃勃生機。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