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關隴群山重重包圍的張家川縣,境內崇山延綿,溝壑縱橫,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農業生產條件差,產業發展基礎弱,是全省58個集中連片扶貧縣之一,也是隴東南唯一的少數民族貧困縣。在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脫貧過程中,張家川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精神,立足縣情實際,借勢東西部對接幫扶協作和新疆大開發引進內地人才戰略機遇的東風,在思路上科學定位,在責任上落實到位,把勞務輸出、技能培訓、就業創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在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趟出了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業創業新路子。
勞務輸出有“門路”
今年春季,一場天津用工企業專場招聘會在張家川縣人社局舉行,優質的崗位、豐裕的薪水讓劉堡鎮豐銀村村民馬福軍喜出望外。
今年40歲出頭的馬福軍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勞動力不足,是村里靠低保過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組織舉辦的招聘會,用工合同完善、薪水豐厚,讓他心動的同時,也免除了后顧之憂——有政府做后盾,不用擔心工錢被拖欠賴賬。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張家川縣嚴格按照“政府推動、政策促動、市場運作、東穩西升、助推脫貧”的總體思路,在鞏固擴大京津冀、長三角等原有傳統勞務基地規模的基礎上,緊扣東西部對接幫扶協作機遇,加強與天津港保稅區人社局、天津天保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聯系,簽訂了勞務輸轉合作協議,力拓勞務輸出市場新領域,增加就業新渠道;與重慶、西安等地18家大型企業、5家人力資源機構加強溝通銜接,實現人才對接和資源共享;在城區、劉堡鎮舉辦春季天津用工企業專場招聘會3次,輸轉務工人員128人;依托現有鄉鎮社會保障平臺和村級勞務聯絡點,扎實推進鄉鎮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建設,配強配齊15個鄉鎮46名公益性勞務信息員,為基層群眾及時發布和推送就業信息,不斷夯實基層勞務基礎,發展壯大勞務輸轉市場隊伍,設立勞務中介機構3家,培育勞務帶頭人328人、勞務經紀人65人,利用勞務中介信息靈通、經營活絡、行動迅速的優勢,帶動了一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業,增加了外出務工收入。
技能培訓有“手藝”
如何和面,拉面,下面,怎么順利撈面?今年開春以來,張家川縣 528人先后在張家川“伊清香”拉面培訓基地接受了拉面技術培訓。
“以前想學點技術,多掙點錢,苦于沒有門路,多虧村干部組織,經過培訓,我掌握了一門謀生的手藝,外出打工月收入從1500元提高到了現在的3000元左右,往后手頭再寬裕些了,我想開個拉面館,國家扶貧政策好,只要有技術、肯吃苦,致富是遲早的事。”張家川鎮趙川村馬阿丹說。
為引導困難群眾學技術、找門路,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脫貧致富是“干出來的”,進而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早日走出困境,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張家川縣持續加大產業技能培訓,開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勢的技能培訓,在著力抓好“伊香拉面師”技能培訓基礎上,認真做好技能鑒定、崗位推介等服務,進一步激發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截止目前,全縣累計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8850家,從業人員10萬人。依托縣域資源優勢,圍繞畜牧養殖、烏龍頭種植等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編制完成技能培訓計劃,組建專門骨干隊伍,深入基層一線,送技術上門,開展“一對一”對口培訓,有力扶持了一批有脫貧愿望、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家庭,群眾的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促進就業有“辦法”
針對縣內經濟總量有限,勞動力吸納不足的實際,張家川縣搶抓新疆大開發和引進內地人才戰略機遇,把就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之一,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赴新疆就業創業, 先后舉辦就業創業講座5場500人次,大力普及當地歷史文化和風土習俗,增強大學生對異域文化認同感,并與甘肅駐疆辦常態化開展對接聯系,廣泛收集招聘信息,認真篩選就業崗位,多渠道發布招聘信息公告,累計發布新疆招聘信息9條,推出就業崗位500多個 ,陸續6次派出工作組,與昌吉州等5市州建立友好合作事項,達成干部交流、勞務輸轉、大學生赴疆就業等合作事項 ,著力搭建我縣高校畢業生就業廣闊平臺,幫助高校畢業生順利實現異地就業創業、困難群眾脫貧增收。
昔日舊貌換新顏,阿陽遍綻富裕花。2018年前半年,張家川縣共完成勞務輸轉6.4萬人,大力開展建檔貧困戶勞動力技能培訓5939人。開發鄉村振興公益性崗位1234人,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50家,輸送大學生赴疆就業192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阿陽大地正努力擺脫“等靠要”的思想,借勢東西部戰略發展機遇,鼓足干勁一路奔向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