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但位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南大門”的胡川鎮,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三溝一梁一川”的地形,溝壑縱橫的地貌,形成了農業生產條件差、產業基礎弱的窘狀。全鎮16個村,其中15個為深度貧困村,2017年胡川鎮被確定為全縣的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春回大地萬物蘇。這兩天,深坷村的群眾很忙。
“地還是這塊地,只是荒了十幾年,現在成片改種烏龍頭......”村支書楊煥林指揮“推路”的鏟車,緊張忙碌著。
400畝的烏龍頭,在陽光照射下,如“星光點點”,別有一番景象。
思路一變天地寬。今年以來,胡川鎮黨委、政府在充分調研論證、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基礎上,結合鎮村產業發展實際,將果園建設作為今春首要工作來抓,各村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適地栽植、規模發展”的原則,以“村支部+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統籌規劃,在陽山、蒲家、寧馬等10村種植核桃2470畝,在王安村栽植花椒200畝,在深坷村栽植烏龍頭400畝。目前,苗木栽植已全面完成。
“3+1”助推產業“多面開花”
農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如何找準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結合點,既契合村情實際、又尊重群眾意愿、更帶動致富增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營方式轉變,鼓勵更多的農戶參與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建設并從中受益,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關鍵。
基于此,胡川鎮在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中,將“三變”改革作為主抓手,精準聚焦產業攻堅,在扶持壯大原有專業合作社基礎上,積極組建新型種養殖合作社,以村支部為核心力量,培育選樹產業致富帶頭人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吸納帶動更多貧困戶投身產業脫貧實踐。
深坷村有7個村民小組、2個自然村,全村296戶,2017年底剩余貧困戶36戶198人,種植業、養殖業、清真餐飲和勞務輸出為該村的主導產業。
提起烏龍頭種植,村支書楊煥林說:“這個樹以前沒栽過,前段時間鎮上組織村民到夭兒村‘取經’,聽了人家的講解,信心倍增,村民們栽種的積極性高了。現在,土地確權了,連外出打工十年的年輕人聽說種烏龍頭,打來電話讓家里雇人栽,幾天時間苗子就完成了。”
在陽山村300畝核桃示范點,肖溝組村民肖世娃正在給核桃苗澆水,鎮村兩級干部也在一旁忙碌著。“今年的雨水多,地里的墑情好。核桃苗喜陽,這兩天我們趕著澆水。縣林業局技術人員馬平平、汪龍栽種前后全程指導,苗子種上了,日常管護是關鍵。”鎮農業中心主任馬進錄說。
據了解,陽山村核桃示范點,采取“村支部+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管理模式。起初,“村兩委”先后召開了班子成員、黨員干部、群眾代表討論會,廣泛征求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全體村民一致通過。之后,村上積極協調鎮上申報了果樹建園任務,列入今年的扶貧專項計劃,在項目資金補助的基礎上,實施包括樹苗地膜、農機購置、技術培訓等于一體的“六免”政策。
鎮政府負責人馬亮介紹,選擇在陽山村發展核桃種植,一方面由氣候、地理因素決定,另一方面群眾有長期的栽植經驗。該村300畝核桃示范點,既是全鎮今年重點打造的產業示范點,同時也是重點扶持的專業合作社,目前建園任務已全面完成。總體來看,這個示范點具備“點社結合”、“點面結合”的特點,目前入社會員104戶,其中貧困戶均以連片或散戶的方式實現種植全覆蓋,示范點與合作社建設達到了高度統一,以點串線、以線帶面的格局形成,既有利于提高產業種植的集中度,更有利于提升產業發展的規模化。
柳灣村是胡川鎮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有5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村,全村238戶,2017年底剩余貧困戶50戶269人。在這個清真餐飲和勞務輸出占30%的深度貧困村,由于大多青壯年外出務工,加之產業結構單一、集約化程度不高,傳統種、養殖業發展舉步維艱。
經過鎮村兩級走村入戶調研,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今年柳灣村進一步調優產業種植結構,搶抓春季果樹建園機遇,重點建設300畝核桃示范點,目前已全面完成栽植任務。同時考慮貧困群眾增收門路窄的問題,該村計劃依托原有已成立的眾旺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爭取縣上的精準扶貧項目資金,實施100頭膠原驢養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核桃栽植和種驢養殖都以‘村支部+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運行。
“聽說這種模式下,重點扶持對象是貧困戶,村民可以項目資金、土地和勞動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成為會員。等日后產生效益,貧困群眾能從中獲得一定的利潤和工資分紅。”村支書馬國生一邊忙著給核桃苗澆水,一邊同駐村干部和黨員群眾憧憬著柳灣村的未來產業發展之路。
18公里“產業路”助力“產業興”
路通,百業通。胡川鎮除川區的三個村外,其他各村組都零零散散居住在梁峁溝壑。這些年,在國家交通扶貧政策和財政“一事一議”項目的實施下,村與村、村與組、組與戶之間基本實現了硬化。但通往田間地頭的小路,蜿蜒崎嶇,成為制約群眾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田間小路,地陡、路窄。有些路,別說農業機械,就連架子車都進不去,費力不說,運莊稼十分難。”馬國生介紹,今年鎮黨委、鎮政府在研究貧困村項目計劃時,將產業路列入項目計劃,柳灣村2.4公里的產業路目前正在實施,“推路”的鏟車這兩天不間斷地在推。“地平了、路好了,以后到地里就方便了,機械設備也能進去了。這是群眾最期盼的事情,村民們都非常贊成!”
據了解,今年胡川鎮將在產業攻堅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產業設施,計劃實施8個村18公里的“產業路”工程,目前已完成10公里的建設任務。由于群眾對產業路的期望度高,鎮政府負責人介紹,預計到年底將完成30公里的產業路建設。
“黨中央和國務院已連續兩年將農村‘三變’改革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農村‘三變’改革怎么變?變了以后怎么辦?通過學習,貴州的產業扶貧經驗和‘三變’改革實踐,特別是六盤水的‘三變’改革以股權為紐帶、助力精準扶貧的做法,給了我們啟示。今后,胡川鎮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市、縣精準脫貧的決策部署要求,‘一戶一策’、精準施策,以敢死拼命的決心和意志,堅決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實現全面脫貧。”胡川鎮黨委書記洪三姓說。
春風拂綠萬物生。在張家川大地上,農村“三變”改革,正如雨后春筍般萌芽......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