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降溫厲害,張家川縣木河鄉莊河村農民馬驍為了讓自家蘑菇棚里的溫度能維持在10攝氏度以上,工作量比平日大了許多。走進馬驍的平菇種植基地,大棚外是零下3攝氏度的低溫,大棚里溫暖如春,一排排架子上擺滿了已全部變白的平菇菌棒,菌棒外的塑料口袋齊刷刷地張口開著,一個個淺棕色拇指大小的平菇你爭我搶地冒了出來。
“活多了肯定累,但是3元一斤的批發價,加之市場供不應求,我根本顧不上休息。”馬驍說,因為他的平菇是本地產、賣相好、無公害,所以菜販子搶著要。去年10月建棚至今,他已經出售了近3000斤平菇,毛收入8000多元。“我這蘑菇棚里有1萬根平菇菌棒。那賣出的近3000斤平菇只是其中4000根菌棒一茬的產量,而且一根菌棒能采4茬。這個賬你能算過來?”在蘑菇棚里,馬驍一邊忙一邊出著算數題。
懂科學還要懂行情。馬驍回憶,去年剛開始從事蘑菇種植的確走了一些彎路,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不懂科學,不懂種植技術,他說:“搞現代農業,不管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一定要學科學,用科學;另外還有了解市場行情,看看市場需求走向,要做到一頭顧田間生產,一頭盯著市場,這樣才更容易掙到錢。”
在木河鄉黨建辦主任馬文吉看來,馬驍只是木河鄉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據馬文吉介紹,木河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馬驍這樣的種植戶優勢明顯。
木河鄉僅僅是張家川縣強科技,調結構,突特色,不斷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張家川縣從生產環節著手推進改革,通過改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結構,逐步實現轉型升級。全縣立足“農作物損失經濟作物補”的思路,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根據各鄉鎮資源優勢,合理布局產業,選擇和發展具有當地優勢的產品,大力培育發展蔬菜、油料、水果、花卉等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全縣大力努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