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墨重彩寫華章 砥礪奮進鑄輝煌
——張家川縣2017年工作回眸
2017年,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凝心聚力、共謀發展,克難求進穩增長,全力以赴強后勁,堅持不懈夯基礎,持之以恒調結構,不遺余力補短板,盡心竭力惠民生,圓滿完成了年初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譜寫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發展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開創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嶄新局面。
2017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張家川縣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脫貧攻堅,聚力深化改革,突出結構調整,全縣經濟穩步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安定和諧,各項經濟指標趨穩向好。2017年底,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9億元,增長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83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3.29億元,增長3%;第三產業增加值18.88億元,增長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53億元,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9.3億元,下降2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9315萬元,下降36.48%。財政支出完成24億元,增長10.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65億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982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45元,增長12%。節能減排和環境質量指標均在控制目標以內。
項目投資不斷擴大,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建成運行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推進投資項目并聯審批,全面提升項目工作效率,促進項目大發展。全年建設項目95項,累計完成投資12.56億元。全年爭取到位國家和省市投資12.07億元。扎實推進項目前期工作,超前開展項目謀劃,突出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綠色環保、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謀劃建設項目90項,總投資137.11億元,形成梯次推進的項目工作機制。深度謀劃推介PPP項目,建立了張家川縣PPP項目庫,入庫項目115項,總投資112億元。通用機場、城市道路及綜合管線提升改造、城鎮污水處理廠一期、北川熱源廠、南河風情線、綜合體育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7個項目推介對接工作深入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富川水源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縣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城鄉建設全面推進,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編制完成市政基礎設施8個專項規劃、老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9個鄉鎮總體規劃、部分村莊規劃和美麗鄉村規劃。加快推進重點工程建設,風情園河道治理、風情園綜合服務管理區、縣城新增管網、天平鐵路張家川站前廣場、城區燃煤鍋爐拆除并網和提標改造、生活污水處理廠除油改造和污泥干化處置、城區生活垃圾填埋場滑坡治理維修等工程基本建成,迎賓大橋、新城大橋、縣城區凈水廠二期工程附屬工程扎實推進。實施棚戶區改造272套2.7萬平方米,建設商品房744套9.6萬平方米,交易商品房501套5.83萬平方米,縣城聚集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扎實推進城鎮化建設,啟動實施龍山鎮、恭門鎮、劉堡鎮等道路改造工程。對15鄉鎮92村1295戶6556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新建安置點26個,改造農村危房2465戶。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建成省市級示范村5個,縣級示范村9個、整潔村35個。深入開展“三城聯創”活動,大力整治城市“臟亂差”,全力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園林縣城、衛生縣城。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鞏固提升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成果,健全完善“八項機制”,深入實施“十大工程”,建立健全“河長制”責任體系,開展全域無垃圾創建活動,污染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堅持精準施策發力,脫貧攻堅深入推進。緊扣“一號工程”,強化責任擔當,合力脫貧攻堅。全縣退出貧困人口2926戶1.54萬人,退出貧困村19個,貧困發生率由16.6%下降到11.6%。認真落實到村到戶到人幫扶措施,發放互助資金借款1.62億元,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200萬元,幫辦實事159件,集中解決了一批熱點難點問題。堅持產業富民取向,累計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7800家、賓館1700家,輸轉勞務人員10萬余人,年創收20億元以上。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124個,發展規模養殖戶1.35萬戶,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95.66萬頭(匹、只)。大力發展烏龍頭、核桃種植、土蜂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充分發揮脫貧扶持政策疊加效應,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01億元,全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全縣建制村通水泥路率達100%,梯田化率達96.6%,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村率、供水保證率及自來水入戶率均達到95%以上,寬帶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加強社會保障兜底,為貧困人口報銷基本醫療費2800萬元,全員實施“三戶一孤”大病救助保險。
全力聚集產業要素,工商經濟提質增效。堅持“一企一策”, 加強工業主體培育,開展重點企業服務協調,量身制定支持太極集團生產經營建設的扶持意見,扎實開展天源風電公司等企業 “入規”培育。積極推進工業項目建設,太極集團二期、清真明膠生產線、生物有機肥生產線、多孔磚生產線等工業項目進展順利。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入開展“土小”企業專項整治,有效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承接實施產業轉移項目6項,到位資金1.59億元。毫不動搖發展非公經濟,扶持引導小微企業加快發展,扶持65戶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非公經濟增加值較上年增長11%。創新招商引資模式,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項,實施各類招商引資項目20項,到位資金26.31億元。成功舉辦首屆關山文化旅游節,挖掘“生態旅游+”特色旅游資源,啟動編制大景區規劃和縣域旅游專項規劃,扎實創建旅游名鎮名村,旅游產業發展成效初顯。切實發揮電子商務助農增收作用,累計建成村級電商扶貧服務點133個,物流快遞實現鄉鎮和行政村全覆蓋。改造提升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實施品牌戰略,推進質量強縣建設,成功申報2個“甘肅名牌”產品。
改革舉措全面落實,發展活力日益增強。全面落實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研究制定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意見,啟動編制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縣域經濟發展思路更加明晰。深化“接放管服”改革,取消、調整、承接和合并行政審批事項38項。全面建成“四張清單一張網”,梳理保留行政權力2502項,并全部在甘肅省政務服務網上傳公布。深化商事制度便利化改革,積極推進“多證合一、一照一碼”、企業簡易注銷等改革,切實履行“雙告知一承諾”職責,有效釋放市場潛力,新增市場主體853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和國有林場改革全面完成,經濟林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展開,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積極推進,完成土地確權61.34萬畝。“營改增”改革全面推行,企業整體減稅面達到99.34%。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縣級公務用車平臺建成運行。不動產統一登記、投融資體制等改革有序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財政資金投資評審、財政存量資金管理、政府采購等公共財政體制不斷完善。精心組織參加“蘭洽會”等重大節會活動,多次組織縣內企業參加區域性經貿洽談活動,縣域經濟對外開放渠道不斷拓寬。
社會事業健康發展,民生保障更加有力。集中開展師德師風整治活動,完成中小學校長選聘、城區學校教師招考工作,鄉鎮間借調教師遺留問題得到解決,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明顯加強。積極構建高效課堂,落實教育教學質量獎勵,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高考成績再創歷史新高。完成教育改薄項目86個,70所行政村幼兒園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教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嚴格執行基本藥物制度,不斷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縣新農合參合率為98.06%,補償參合農民95.5萬人(次),補償金額1.71億元。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馬鹿、平安、四方衛生院業務用房及職工周轉宿舍基本建成。認真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鞏固提升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成果,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不斷加強。公共文化設施日趨完善,改造提升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三館一站”服務水平,完成15個鄉鎮文化站定級達標,建成255個行政村綜合文化中心,提升完善農家書屋272家,拍攝完成首部紅色題材電影《小兒錦》。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河峪摩崖石刻和宣化岡入選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大就業扶持力度,新增城鎮就業 303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6%。全面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五險合一”上線運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危房改造、一事一議、職教中心實訓樓、村組道路、高標準農田等5件2017年民生實事得到落實。受資金短缺、項目投資、政策調整等影響,縣城供水供熱管網改造、棚戶區改造、村衛生室、鄉鎮辦公場所供熱改造等4件未落實到位的實事正在竭力落實。城市低保、農村低保、農村特困救助供養提標提補工作全面完成。救災救濟、醫療救助、優撫安置等民生工作得到加強,有效保障了特殊困難群眾生產生活。雙擁共建、扶殘助殘活動深入開展。統計調查、防震減災、科技、檔案、史志、氣象、紅十字會、愛國衛生、人防等事業健康發展。電力、通信、銀行、保險、稅務、煙草、鹽務、石油等行業為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自身建設全面加強,依法行政深入推進。全面履行政府系統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積極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緊盯基層“關鍵少數”,聚焦惠農政策落實、扶貧資金使用、征地拆遷、“三資”管理、項目建設等重點領域,從嚴監督執紀問責。深入開展“兩查兩保”和“三糾三促”專項行動,從嚴從快查處扶貧領域損害群眾利益問題,問責處理各級干部195名。強化審計監督,完成財政收支、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專項資金、政府投資項目等重點事項審計136項。“七五”普法深入推進,嚴格執行縣鄉兩級法律顧問制度,堅持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程序,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達到100%。
著力解決突出問題,社會治理不斷加強。堅持問題導向,主動擔當作為,全力化解遺留問題。完成城區市場搬遷整治,城區占路為市等多年頑疾得到徹底整治。堅持法治思維解決項目遺留問題,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通車。嚴格落實領導包案和接訪制度,集中力量化解信訪積案,解決了一批持續多年影響社會秩序的信訪問題。依法依規清理機關事業單位借調人員,全縣干部職工管理更加規范。狠抓“平安張家川”建設,扎實開展嚴打整治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有效化解調處矛盾糾紛,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管理,依法加強互聯網管控,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大力實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專項整治,嚴格落實執法監管責任,有效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堅守安全發展紅線,盯緊薄弱環節,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努力消除安全隱患,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不斷完善應急處置預案體系,組織開展多層次的處置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應急處置突發事件能力不斷增強。積極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扎實推進“兩個共同”示范縣建設,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有力保持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