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張家川縣民族宗教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深入貫徹全國、全省、全市民族宗教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難題,狠抓落實,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確保了全縣始終保持著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穩定、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人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論,先后三次專題學習傳達各級民族工作會議、宗教工作會議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措施,印發《張家川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規劃綱要》和《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宗教工作的實施意見》,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在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際,組織27處大型宗教場所的宗教人士、寺管人員、信教群眾集中收看十九大盛況,組織200多名宗教人士舉行了隆重的學習宣講十九大精神啟動會議,全面系統的輔導學習了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和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印發《宗教事務條例》500余份,并在張家川鎮趙川清真寺、劉堡鎮道教泰山廟分別組織召開十九大精神集中宣講會兩場。選派15人(次)宗教界代表人士參加了中央、省、市的專門培訓學習,組織150名宗教人士在甘肅社會主義學院進行培訓學習,在北方民族大學組織舉辦50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負責人能力提升班,學習中央民族工作、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全縣黨政干部進一步增強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全縣掀起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精神的熱潮。
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在第14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期間,召開了張家川縣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啟動大會,在縣政府網站開設“民族團結進步”專題窗口,大力宣傳民族法制政策,大力宣傳民族團結典型人物事跡。同時,結合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三城聯創”、愛國主義教育、精神文明建設、“雙擁”示范縣建設等工作,使各級組織多渠道、多形式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突出發揮民族自治縣獨有的人文歷史優勢和回族文化資源,著力打造張家川鎮查灣村、大陽鎮劉溝村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形成了特色鮮明、效果明顯的回族村鎮文化,在宗教場所積極推廣用宗教教義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做法,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支持鄉村文化陣地建設時,縣民宗局注重在漢族村莊挖掘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回族村莊注重展示回族優秀文化的內容,特別是在張棉鄉積極打造以張騫出使西域的絲路驛站文化園,以進機關、進鄉鎮、進村社、進企業、進學校、進宗教場所“六進”活動為抓手,在各行各業培養典型,發揮示范作用。回鄉風情園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教育基地;縣人社局、縣職教中心、太極集團、大陽鎮政府等單位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將回漢民族鄰里和睦、帶動群眾脫貧致富、調處矛盾糾紛顯著的15戶家庭命名為全省第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家庭。
在典型引領方面,大陽鎮提出了“搭建一個平臺,實施四大工程,開展五進活動,突出十個重點”的“14510”創建思路,建立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十里長廊和閆莊、莊子、下李、太原四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效顯著。張棉鄉以“5個9”為活動載體,圍繞“五進”活動,確定了示范點,使創建活動有主題、有載體、有示范、有序推進。閆家鄉通過召開宗教活動場所管理人員和宗教人士培訓會,加大了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宣傳引導,在全鄉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創建氛圍。各中小學校創編鄉土教材,把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作為一門課程進行安排。以“講民族團結好故事”為題,組織拍攝“兩個共同”巡回專題片、人社部門的“牛肉拉面闖世界”、宣傳部門的紅色題材微電影《小兒錦》等不同載體與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全縣各民族間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良好精神風貌。
民族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對貫徹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的政策建議、項目建設進行了重新謀劃,共謀劃爭取政策32項,擬建項目106項,總投資240億元,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商貿流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以及PPP建設項目。并通過市民宗委協調加強市直有關部門,加大落實的工作責任力度。
民族事務規范化管理工作不斷加強。整合全縣脫貧攻堅項目中,采取管理渠道不變,投資渠道向貧困村、貧困戶、扶貧項目傾斜,將2017年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343萬元用于8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村莊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村陣地建設、支持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建設。將去年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補助資金58萬元,分別用于大陽鎮、張棉鄉民族文化活動廣場、村文化室建設。目前,項目建設、資金撥付在正常進行。對于各類項目的申報,通過與相關部門協商、實際走訪考察,逐步認真篩選,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民生改善以及宗教場所建設方面。
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為了更好的維護宗教領域的穩定和教職人員的合法權益,嚴格教職人員聘任和備案制度,2017年共依法聘任教職人員30人,完成備案登記30人,有力的維護了宗教領域和諧穩定。年初,對申請改擴建的宗教場所進行了審批管理,從而使宗教活動場所的改擴建管理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保證了建筑質量和安全,抵制了攀比浮夸之風,減輕了信教群眾的負擔。建立健全了宗教活動場所學習班備案審批制度,進一步規范場所學習班管理。從開設課程、教課人員信息、學員人數、責任人等各方面進行了登記備案,使宗教場所學習班制度化、規范化。辦理了135名朝覲人員的相關手續,統送統接工作落實到位,保持了我縣“零”零散朝覲的目標任務,朝覲工作進展順利。特別是在規范大型宗教活動管理中,對宣化岡拱北和南川道堂舉辦“正月十三”大型“爾曼里”活動開展了審批備案管理,協同相關部門制定了可行性報告和應急預案,加大對道路、交通的協調管制,確保了活動的順利安全開展。
高度重視宗教團體建設工作。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培養標準,建立了宗教人士學習教育的長效機制,提高了教職人員的法制意識和解經能力。推薦218人(次)宗教人士到各級人大、政協、宗教團體等組織中擔任職務。每年為581名宗教人士足額發放生活補補助費120萬元,有力激發了廣大宗教人士愛黨愛國的熱情。縣伊協和部分縣城坊寺負責人在張家川鎮、恭門鎮、閆家鄉、馬鹿鎮等鄉鎮慰問回漢困難群眾,發放慰問金12000元,面粉50袋,有力的推動了全縣慈善公益事業,為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做出宗教界的積極作用。
深入推進“和諧宗教場所創建”工作。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宗教事務條例》進宗教場所,引導宗教界用宗教教義闡釋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教育信教群眾自覺踐行核心價值觀。在張家川縣回鄉風情園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觀景石12塊,向群眾和游客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胡川鎮張堡清真寺制作了“愛國愛教,仁愛團結”固定宣傳牌、王安清真寺制作了“愛國和平團結和諧”匾額,使信教群眾明顯感受到了宗教工作的時代氣息,南川清真寺以傳統磚雕形式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