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一號文件】解讀之五
張家川編織立體網絡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對于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于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縣把加快農村社會事業建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搶抓政策機遇,加大投資力度,農村社會事業穩步推進。但也要看到,我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還相對滯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繼續把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不斷完善共服務實施、健全完善保障體系、嚴格落實惠農政策,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
![](/Files254/BeyondPic/2017-3/24/1703231051f8aec92ff63ee244.jpg)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實施預脫貧退出村教育“改薄”項目,積極申報爭取有需求的貧困村幼兒園建設項目,優先將體育健身項目向預脫貧退出村傾斜,著力夯實預退出村脫貧攻堅基礎。全面落實教育扶貧政策措施,加強行政村幼兒園管理,加大控輟保學力度,確保所有適齡兒童都能就近入學,有力提升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有效阻斷貧困在代際間傳播。對照貧困退出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考核指標,投資2040萬元,實施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實現255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加大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力度,統籌推進鄉鎮敬老院、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堅持屬地管理原則,切實加大對農田道路、村內主干道、安全飲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管理維護力度,及時對損壞路段、供水管網進行維修,有效保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長期發揮效益。
![](/Files254/BeyondPic/2017-3/24/1703231051d5ae1dd2bb3a7c42.jpg)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農村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強化動態管理,確保將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按需施保。全面落實醫療救助政策,健全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模式,降低貧困人口患者大病保險起付線,積極推進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增加特殊病種補償范圍,堅決防止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全力做好五保供養、社會救濟、優撫安置、殘疾人社會保障等工作,確保困難群眾和“三戶一孤”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健全完善“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服務體系,建立詳實完備、動態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統,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特殊群體關愛服務工作,幫助特殊貧困家庭解決實際困難,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切實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積極動員群眾參加新農合、新農保,按時交納保險金,確保各項指標達標。
![](/Files254/BeyondPic/2017-3/24/20160525101054549.JPG)
嚴格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資金。堅持把強農惠農政策落實作為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增加貧困群眾轉移性收入的關鍵,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充分運用多種形式,加大對各級干部和群眾強農惠農政策的培訓和宣傳,不斷提高干部群眾的政策知曉率,增強執行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嚴格按照“一戶一折,實名登記”的要求,加強農戶“一折通”專用存折的規范運行。進一步健全完善惠農資金落實長效機制,加強資金運行監管,嚴防各級截留、擠占、挪用,確保各項強農惠農資金不折不扣落實到群眾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