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3/BeyondPic/2017-2/17/17021716098e256cfc0a1e4fb6.jpg)
2月16日,馬鹿鎮養殖戶馬義思麻在自家的養殖場喂牛。
一年之計在于春,張家川縣馬鹿鎮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拉長農產品產業鏈,培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新動能。
寒意尚未完全消褪的初春,張家川縣馬鹿鎮大灘村養殖戶馬義思麻的養殖場里傳來喜訊,他的綿羊添了好多只新生羔羊,育肥的肉牛增重不少,這些活蹦亂跳的羔羊和膘肥體壯的肉牛,不僅能讓馬義思麻在新的一年能繼續發“羊”財,賺“牛”錢,還能讓全村的人都得到實惠。
![](/Files253/BeyondPic/2017-2/17/1702171609839acf407f2b345f.jpg)
2月16日,養殖戶馬義思麻與前來購買牛肉的人一起研究牛肉的紋路,因為養殖模式的轉變,養殖場牛肉的品質越來越好。
“村上的人都愿意把自家產的牛犢賣給他,因為養殖場就在村口,省了中介和運輸費,我們還能替場里代養,增加了額外收入。”大灘村貧困戶張喜兒說,自己給馬義思麻的益發養殖場代養一只羊提成200元,育肥一頭牛提成2000元。
![](/Files253/BeyondPic/2017-2/17/1702171609ef6003b8804b115d.jpg)
2月16日,養殖戶馬義思麻和大灘村黨支部書記何玉龍一起維護用來圈定流轉土地的圍欄。
“我喜歡在家門口收購牛羊,一來可以壓縮中介成本,減少運輸費用;二來通過實打實的養殖,增加了大家對我的認可度,都愿意把土地流轉給給我用來種植青貯玉米和苜蓿。就在對面的山上,我已經流轉了1500畝的山地,用來種植苜蓿和青貯玉米。”馬義思麻說,“這些山地產出的青貯玉米、苜蓿,正好能維持存欄牛羊越冬。去年青貯的3500噸玉米,就剩眼前這么多了。不過等牛羊吃完這些的時候,山里的草也就綠了,到時候就開始放養。”
![](/Files253/BeyondPic/2017-2/17/170217160950c6a93ef406331a.jpg)
2月16日,養殖戶馬義思麻在自家的青貯池里查看青貯玉米的質量。
就近收購村民手上的牛羊進行繁殖育肥,免去中介和運輸成本。流轉土地種植青貯玉米、苜蓿,用來在冬季飼養牛羊,讓育肥成本大大降低。開春后,牛羊陸續出欄,牛羊肉在自己的農家樂里銷售之余還出售給附近的農家樂,因為牛羊肉的品質好,銷量不錯,利潤可觀。糧改飼,規模化高效養殖,產銷一條線,讓馬義思麻嘗到了農業全鏈條增值的甜頭。
飼草料就近,加工就近,銷售就近,原先一產二產三產結構三條線,現在通過一二三產融合,成了一股“繩”。在一只羊、一頭牛串起的這條鏈條上,養殖大戶和農戶除了一產的開源節流,還有二產、三產的額外收入。
![](/Files253/BeyondPic/2017-2/17/17021716097a56b5f166b4c94f.jpg)
2月16日,養殖戶馬義思麻的妻子把放養的羊群趕進養殖場。
馬鹿鎮鎮長張元明說,新的發展動力,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徑。類似養殖戶馬義思麻這樣一三產融合發展的例子在馬鹿鎮還有很多。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風景、新鮮的食材、深厚的關山文化……作為農業大鎮,馬鹿鎮從精品農業切入,利用地域、交通以及自然資源、旅游資源等優勢,在調節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休閑農業觀光、關山文化旅游等方面做足文章,大力推進糧改飼與高效養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使傳統農業發生了質的改變,走上“三產融合,養殖與加工、農業與旅游并進”的發展模式。
![](/Files253/BeyondPic/2017-2/17/1702171609ce2302f4d8a1f64e.jpg)
2月16日,養殖戶馬義思麻的養殖場雇用的當地村民在青貯池里勞動。
![](/Files253/BeyondPic/2017-2/17/17021716092f42e9c1686a3fca.jpg)
2月16日,養殖戶馬義思麻3500噸的青貯飼料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這些飼料能夠讓場里的牛羊維持到山里草木返青。
![](/Files253/BeyondPic/2017-2/17/17021716092966e505f73f60bf.jpg)
養殖場
![](/Files253/BeyondPic/2017-2/17/5.jpg)
養殖戶馬義思麻流轉的1500多畝土地,用來種植青貯玉米和苜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