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川王鄉65歲的村民馬葉葉和鄰居一起清掃路邊溝渠內的雜物)
12月16日上午,當張家川縣委書記陳晰再次來到川王鄉鐵洼村暗訪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時,65歲的村民馬葉葉正在門前路邊的小渠里鏟掃枯草、秸稈。當陳晰勸老人注意保暖、注意休息時,馬葉葉說:“我見不得臟,看見臟了就心煩,就想打掃干凈。自己看了舒服,別人看了也舒服。這幾天鄉上村上的人到處打掃衛生,我們也不能閑著。環境是大家的,大家都打掃,衛生才能干凈,住的才舒暢。”
在離開川王鄉時,陳晰對同行的工作人員說道。“美麗鄉村,需要環境優美,但村莊環境整治,必須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并要將相關工作做細、做實,切忌作秀,更不能只做‘涂脂抹粉’的‘表面文章’,那樣非但經不起時間檢驗,更贏不得民心。”
正如連日來縣委副書記、縣長馬筱寧在督查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時一直強調的那樣,“整治環境,建設美麗家園,是普惠民眾的好事實事。好事必須做好,實事務必做實。‘表面文章’只管得了一時,環境綜合整治要搞就要搞好,要做就要做實。”
(12月14日,張川鎮溝口村干群合力清除路邊的“五堆”)
一個“實”字讓張川鎮溝口村馬斌強感受到了久違的“干凈”。“我們這里屬于城鄉結合處。以往打掃衛生,只對沿路沿線的溝渠路道進行簡單的清理,而背街后巷、附近溝壑、稍遠路道卻成了無人問津的死角、盲區。但是這次卻不一樣了,鏟車、挖掘機、轉運車都開過來,多年的垃圾清運一空,這讓我們有信心維持好今后的環境衛生。”
(12月16日,武警官兵在西關老橋頭參加環境衛生綜合整治)
“上次在我家門前看到這么干凈的河床和河堤,大概是十年前。現在打掃的這么干凈,今后我們這里的住戶一定會做到門前‘三包’,打掃好、保持好、監管好這段河道的衛生。” 12月16日,在接受甘肅省電視臺、天水市電視臺針對張家川縣環境整治的專題報道時,家住張川鎮西關老橋頭附近的海牛娃對著鏡頭略有激動。“最開始我們以為這次環境整治,只是做表面文章,稀泥抹光墻,刮一陣風就完了。結果沒想到,力度這么大,效果這么好,十多年的垃圾在這三四天里竟然被清理的差不多了。”
(12月16日,張川鎮75歲的西街村村民馬占祥在自家門口的河堤上勞動)
今年75歲的西街村村民馬占祥是家住北河東岸的老住戶。“我在這里住了40多年,門前河道的垃圾從無到有,到堆積成山,再到今天的全部清理,我親眼見了,心里有許多說不出的話。做夢都沒有想到,這里的垃圾會被清理干凈。”看到省、市電視臺的攝像機,正在參與勞動的馬占祥停下手中的活,提出主動接受采訪的要求。
海牛娃、馬占祥對著鏡頭,既宣泄了積壓在內心近十年的不滿,又表達了縣上開展環境治理以來,他們心里難以抑制的激動、興奮和喜悅。
(12月15日,張棉鄉一位村民在清理自家門前的雜物)
“治理是長期的任務,不能熱一陣子,冷一陣子,需要牢固樹立‘長期抓、抓長期’的思想,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走出‘臟后治、治后臟’的怪圈。”同海牛娃、馬占祥一起“上電視”的還有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趙東紅。他在接受省市電視臺采訪之后表示,環境整治固然需要環境優美好看,更需要引導群眾摒棄陋習,促進鄉風文明,并自覺地融入到環境整治工作中來,如果環境整治只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或者靠想當然來搞,就難以長久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