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0/BeyondPic/2016-6/28/1606281108652a7d28f35209e9.jpg)
一條名叫秦張公路的交通動脈橫穿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馬河村,使之有了張家川“西大門”之稱。這個遠近聞名的人口大村,從曾經的皮毛販運示范村到如今的清真餐飲產業村,經歷過興衰,也正締造著輝煌。這是一個有太多故事的村子,雖然緊靠公路,卻依然不能抹去“貧困”二字。該村距離縣城40多公里,海拔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山有水有田,本應該是田園風光美的小山村,可是一直以來因為田少人多,是集體經濟的“空殼村”,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缺乏專業合作組織,勞務輸出人員少資金缺技能,造成群眾生活普遍困難。
一條名叫清水河的河流將馬河村一分為二。河北岸人稠山地多,河南岸人少川地多。“不要看遠處山地多,眼前川地多,不夠分,全村人均6分地,加之八九十年代皮毛產業轉型,群眾經濟收入出現下滑,2013年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開展之際,全村貧困面達31.5%。”6月27日,龍山鎮人大主席趙金龍在馬河村一座即將通行的大橋前簡要的介紹了一下村情。
![](/Files250/BeyondPic/2016-6/28/160628110860fa1ea67c93cfe3.jpg)
脫貧攻堅,產業是支柱。“自從縣上提出三大富民產業之后,龍山鎮黨委多次深入馬河村調研,‘把脈問診’精準扶貧工作,最后鎮上給馬河村確定了以清真餐飲為主,畜牧養殖為輔,林果經濟兜底的產業發展思路。”龍山鎮黨委書記陳金海告訴筆者,自從將清真餐飲服務業確定為馬河村脫貧致富的關鍵,村民和第一書記、駐村干部一起努力,全村掀起了一股清真餐飲創業熱潮。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村549戶人,85%的人主要收入來源都是清真餐飲,而全村農業收入只占區區5%。北京、武漢、煙臺等地,馬河人大大小小的餐館開了420多家,而這個數字還在以季度為周期不斷刷新著紀錄。
![](/Files250/BeyondPic/2016-6/28/1606281108a80bf21b38f7658b.jpg)
靠著清真餐飲業,二組村民馬曼生不僅在老宅基地上建起了農村人夢寐以求的寬房大院,更是買了商務車,穿梭各地做生意。“擱在以前,坐個農用車我都要算一算值不值得。”這是馬曼生經常感慨的一句話。這幾年,馬河村通過選賢任能、建好堡壘、集思廣益、找準“窮”根、多辦實事,走出了一條實實在在的脫貧致富道路。
“產業發展思路村上提,解決問題方案鎮上定。舉個例子,比如說精準扶貧貸款。鎮上對一些不敢貸款、不愿貸款、有意愿貸款卻無經營能力的貧困群眾,積極鼓勵,大力引導他們依托扶貧互助協會、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經營大戶向金融機構貸款,采取貸款資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成為企業和經濟組織股份的持有者、分紅的受益者和進入企業務工的勞動者,獲得多重穩定收益。”龍山鎮鎮長馬志偉在馬河村委會介紹了一系列鎮黨委、政府幫助馬河村拔窮根、辦實事的舉措。
![](/Files250/BeyondPic/2016-6/28/16062811089fe4a08e6772392e.jpg)
據了解,為加快推動馬河村整村脫貧,確保2017年實現脫貧摘帽,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省市縣級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馬河村首先將清真餐飲業作為脫貧致富的“第一步”。同時,聯扶單位也將馬河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富民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精準扶貧的主要抓手,修路、修廣場、易地搬遷,改善村級辦公陣地設施,興建小學、幼兒園,馬河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張雙鎖,縣林業局在馬河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細數著村子的舊貌和新顏,他告訴筆者:“馬河村易地搬遷項目,120套新建房,解決了村里的危舊房、村級綜合服務用房和村民集體活動用房短缺問題。新農村還依托教育改薄項目,建了一所300多萬元的小學。這讓搬出去后留得住、能致富成為可能。”
![](/Files250/BeyondPic/2016-6/28/160628110824276a036de11e48.jpg)
安居才能樂業。自從外鄉人縣全利看上馬河村這片發展林果經濟的風水寶地后,馬河人另一個樂業的機會就悄然而至了。2014年,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縣全利在馬河村成立了張家川縣裕豐果品專業合作社,并在清水河以北的川地里流轉土地500多畝,建了一個大型的櫻桃種植園。我當清水河上架起一座66米長,4.5米寬的大橋時,縣全利就高興的合不攏嘴,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是出乎預料呢還是喜從天降?”他做夢都沒想到,鎮政府會依托縣上“兩個共同”示范縣建設項目,投資200多萬元,建一座聯通果園和秦張公路的大橋。在他的眼里,這就是一座產業橋,一座致富橋,一座能讓500多畝土地的經濟效益激增的橋。
![](/Files250/BeyondPic/2016-6/28/1606281108267243176e6339de.jpg)
“2014年建園至今,栽樹、松土、鋤草、剪枝……需要大量的勞力。我每年在馬河村招工超過3000人次,男的70元一天,女的50元一天。一年僅給勞力的工資開支就要20萬。”縣全利在感謝鎮村兩級政府積極支持果園發展的同時,也不忘“表功勞”,擺一擺合作社在馬河村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成績。
![](/Files250/BeyondPic/2016-6/28/16062811086d4c5324200d74aa.jpg)
馬河村二組的楊三女從2014年開始就在縣全利的果園里打零工,雖說一天50元的工資不算高,但是這個額外收入,日積月累,一年下來竟然也給她創造了將近7000元的純收入。“娃他爸在銀川務工掙大錢,我在家打零工掙小錢,日子過得很舒坦。”文化程度不高的楊三女,說起過日子頭頭是道,她講不清脫貧攻堅的大道理,但是她覺得按照現在這個方式生活下去,日子就有奔頭。
![](/Files250/BeyondPic/2016-6/28/16062811084072749111d5c7ac.jpg)
“像楊三女這樣的情況,我們村里有很多。現在村里有幼兒園,有小學,留守婦女不用一直在家帶孩子。果品合作社正好給留守婦女、空巢老人提供了一個工作的好去處。一天8個小時的工作量,時間短,活不累,中午還休息兩個小時,太愜意不過了。”馬河村黨支部書記馬耀斌說。“這樣的產業讓我們增強了脫貧攻堅的決心和信心。今后我們要繼續做好掛圖作戰,借助好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力量,在精準脫貧這個關鍵點狠下功夫,讓每一位貧困群眾早日過上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