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張家川清真餐飲腦海里便浮現出“牛大碗”顯然是不夠的,正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之所以有底氣把清真餐飲服務業列為“三大富民產業”之首,讓牛羊規模養殖業、工業商貿流通業屈居其后,并喊出“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這樣的“富民宣言,”其豪邁總是要有根基支持的。
但凡到過張家川下過館子點過炒面片的,應當都從店家端來的盛的冒尖的大碗里感受過張家川人所開飯館待客的那份實誠。而從拉一碗面到烤一只全羊,再到擺滿滿一桌制作很是講究的“十三花,”細細品過,才能悟明白,其實“張家川要滿世界開飯館”的那分底氣,其根本主要源于伊斯蘭“以養為本,以潔為要,以德為先”的清真飲食文化,也源于張家川由油鍋盔、手抓羊肉、釀皮、八寶醪糟、出湯面等美食組合起的豐富的飲食資源。
在“滿世界開飯館”的大旗之下,“伊香拉面師”是“大建制兵團,”身邊諸多的“三個月成技師,三年成老板”的短、平、快事例啟發之下,在全縣范圍內免費開展的“伊香拉面師”勞務品牌技能培訓大受農民歡迎,縣上將烹飪技能培訓班辦到鄉鎮、村組,對成績合格的學員頒發職業資格證,使1萬多農民成了有證書的“張家川伊香拉面師”。
縣勞務辦主任馬德說:“當年縣上提出到2015年,在全國100座城市,發展賓館1000家,清真餐飲經營店10000家,年創勞務收入10億元,帶動15萬人就業致富的‘百千萬’工程時,我作為勞務辦主任,心里沒底。2012年之前,許多群眾對清真餐飲還抱著觀望的心態。后來隨著政府宣傳力度的加大,扶持政策的增多,還有創業成功人士返鄉現身說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群眾動心了,于是張家川清真餐飲業的就業人群井噴了!薄
井噴了”的背后,是政策對了頭,群眾有勁頭的群情迸發及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席卷。
4月20日上午,在大陽鄉劉溝村清真寺,來自周邊的40多名農民正在學習拉面技術。劉溝村66歲的馬生文說,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在湖北省的孝感市和江岸區開牛肉面館,有258戶1358口人的劉溝村,在外地已開了188家牛肉面館。而龍山鎮四方村的馬海榮一家就在湖北孝感市開辦了3個清真飯館,并已蓋起了全村第一座別墅。馬海榮說:“牛肉面制作速度快,很符合當地人生活節奏,很受歡迎。在那邊租間房子,一家兩口人就能營業,自己開館子年收入40萬以上沒問題!
針對部分群眾在域外已創辦餐館周轉資金短缺的實際,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張家川縣大力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的意見》,每年列支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并在現有婦女小額擔保貸款、雙聯惠農貸款和商業貸款的基礎上,搶抓2015年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扶持機遇,累計向清真餐飲服務業投入發展資金5億元,支持貧困群眾創業致富。木河鄉莊河村農民馬繼春貸款5萬元,籌資20萬元在北京市通州區開了1家群眾餐飲館,目前年收入35萬元,并帶動了本村10人就業。
為了使清真餐飲服務業成為富民產業的“航空母艦,”縣委、縣政府強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鼓勵引導廣大從業者擴大經營,從面館走向飯店,大力培育清真餐飲特色品牌,對個人、協會或鄉村組織注冊清真餐飲品牌的,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和象征性標志設計,并全部承擔注冊費用,品牌所有權歸注冊人所有。目前,全縣成功注冊了 “習連匯”、 “馬艾薩”、 “絲路伊蘭”、“雅君”等18個清真餐飲品牌。同時,按照“四統一”的要求,采用特許加盟的方式,著力推動清真餐飲服務業連鎖式發展。截止目前,共發展 “習連匯”、 “馬艾薩”、“絲路伊蘭”等連鎖清真餐飲店500多家,“天天快捷賓館”、“速8酒店”等連鎖賓館100多家,2012年,“張川伊香拉面師”被評為 “天水市知名商標”,2015年,“張川伊香拉面師”被評為“甘肅省著名商標”,成為我省唯一被評為“著名商標”的勞務品牌。
如今,清真餐飲已真正成為張家川人脫貧致富的一只舞動的龍頭,形成了木河鄉莊河村、龍山鎮四方村等45個拉面專業村和馬關鄉馬堡村等10個賓館專業村以及烤餅、烤肉等一批專業村。通過外出做餐飲服務練了膽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闖了路子的張家川人還走進了高校開起了連鎖店,把餐飲服務業做到了北、上、廣,做到了許多阿盟國家。止目前,全縣累計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58萬家、賓館1400家,遍及除西藏之外的全國三十個省區市,從業人員達5.1萬人,年創收10億元以上,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