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文化陣地 點亮精神家園
——【走基層】張家川縣“鄉村舞臺”建設綜述
![](/Files249/BeyondPic/2016-1/8/160108112376c307db652eaf40.jpg)
“張家川農民好福氣,家門口上看大戲;張家川農村生活好富有,讀書看報啥都有;張家川文化廣場好現代,跳舞打球展才藝……”這段流行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農村的順口溜,正是張家川縣依托“鄉村舞臺”建設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
“自從鄉村舞臺建好后,我們一有時間就去下棋、打球!饼埳芥偣偃宕宕迕裨S進喜說。據了解, 張家川把推進精準扶貧文化場所建設暨“鄉村舞臺”建設作為促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舉措來抓,精耕“文化沃土”,充分利用鄉鎮文化站、村社文化室、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鄉村體育健身工程等陣地,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彰顯了農村文化內涵,讓全縣農民在“鄉村舞臺”上舞出了現代農民的新風采。目前,全縣共建成 “鄉村舞臺” 186個,文化大院1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254個,公共電子閱覽室254個,農家書屋271個,民辦文化社團25個,“一村一場”村文體廣場30個。
![](/Files249/BeyondPic/2016-1/8/16010811231e618e3e53ff11a7.jpg)
“我們2016年計劃將建39個“鄉村舞臺”,到時全縣115個貧困村將實現“鄉村舞臺”全覆蓋;2017年計劃將建30個 “鄉村舞臺”,到時全縣255個行政村 “鄉村舞臺”將實現全覆蓋。我們全力建設“鄉村舞臺”,改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促使鄉村舞臺快速成為張家川縣惠民政策宣傳場、科技致富評比場、群眾文化演出場、健身休閑運動場、鄰里糾紛化解場和村風文明評議場。”縣文廣局黨委書記孫志平說道。
今年,張家川縣按照省、市、縣統一部署,結合全縣精準扶貧“1+18”工作方案,在15鄉鎮全面掀起文化扶貧項目——“鄉村舞臺”建設熱潮。堅持“六合、八有、一中心”的標準,強化組織保障,整合各方資源,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基本要素,依托資源優勢,突出文化特色,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謀劃、高效率推進,全縣的“鄉村舞臺”建設邁出了一個又一個堅實步伐,奏出了一個又一個鏗鏘音符。
![](/Files249/BeyondPic/2016-1/8/1601081123688ad42b63527fb1.jpg)
強化組織保障,形成工作合力。張家川縣對“鄉村舞臺”建設高度重視,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15個鄉鎮和縣直15個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全縣“鄉村舞臺”建設領導小組, 印發了《張家川縣“鄉村舞臺”建設實施方案》、《張家川縣鄉村舞臺建設任務清單》、《張家川縣鄉村舞臺建設管理手冊》等,明確了“鄉村舞臺”建設的目標任務、建設內容、任務分工和方法步驟,層層落實工作責任,齊抓共建的良好格局已初步形成,為全縣鄉“村舞臺建”設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Files249/BeyondPic/2016-1/8/1601081503196220e8eccdaf2e.jpg)
整合各方資源,科學謀劃定位。張家川縣把“鄉村舞臺”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共謀劃、同推進,堅持“黨委領導、政府支持、部門整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全面整合組織、宣傳、文化、體育、衛生、科技、旅游、工青婦等相關部門實施的基層建設項目,充分發揮鄉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在農業科技推廣、計劃生育、美麗鄉村建設及基層黨建等方面,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鄉村文化中心和文化大院真正成為集文化娛樂、科技普及、信息服務和教育培訓為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
![](/Files249/BeyondPic/2016-1/8/1601081123eecf21d415eba8b1.jpg)
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投資力度。張家川縣堅持“統一領導、傾力投入、廣泛參與、主體推進”的模式,通過財政扶持、自籌資金、鼓勵民營企業、致富帶頭人資助等方式,共整合項目資金164萬元,新建文化大院1個,村級文化活動廣場24個,共配發音響設備、樂器、舞蹈服裝、回族“花兒”服裝、道具180套(件),配發圖書5000冊。
![](/Files249/BeyondPic/2016-1/8/160108112346d009ea284c3515.jpg)
完善基本要素,夯實基礎設施。張家川縣按照“整合資源、綜合利用、統一管理、服務群眾”的原則,緊扣“六合八有一中心”標準和“一村一特色、一臺一品牌”的建設要求,完善要素,健全功能,著力提升“鄉村舞臺”建設的層次和水平。目前,全縣共組建村級民辦文化社團25個,參與群眾人數達1000余人,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了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Files249/BeyondPic/2016-1/8/16010811235b7c799f5be52799.jpg)
依托資源優勢,發揮平臺作用。張家川縣依托“伊香拉面”培訓基地,在各鄉鎮推廣清真飲食為內容的清真餐飲文化弘揚熱潮;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農家書屋等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引領和帶動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主題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健康;以國家級非遺項目——張家川花兒和市級非遺項目——付川小曲為依托,培育組建業余花兒習唱隊,加強了花兒和付川小曲的生態保護和傳承;依托旅游資源優勢,在馬鹿鄉長寧、寺灣等村實施餐飲娛樂、垂釣休閑等鄉村旅游項目,使“鄉村舞臺”建設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依托鄉村文化能人,在一些村級自辦文化社團中開展刺繡、編織,根雕等實用技術培訓,使“鄉村舞臺”的內容要素更加豐富;依托少數民族村組群眾熱愛體育活動的優勢,積極組建籃球隊等,以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展現新時期農民群眾的精神風貌;依托民間自辦文化社團先鋒引領優勢,組織群眾編創作鄉土文藝作品,經常性舉辦戲曲演唱、社火表演、書畫交流、體育比賽、廣場舞大賽等活動,確保了活動的連貫性和常態化。
![](/Files249/BeyondPic/2016-1/8/16010811238d04a0bb3962cea5.jpg)
突出文化特色,展示時代風貌。張家川縣在“鄉村舞臺”活動開展中,注重突出地域特色,以特色豐富內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鄉村舞臺”,組織引導群眾通過開展形式通俗的文藝小節目,豐富“鄉村舞臺”的演出內容,讓“星級文明戶”、“好婆媳好婆婆”、“幸福家庭”、“道德模范”等先進登上“鄉村舞臺”,讓身邊的人說身邊的事、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村民求真、趨善、臻美;把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以敬老愛親、勤勞致富、無私奉獻等為主題的文藝節目請上“鄉村舞臺”,讓群眾從過去的“站在臺下看”變成“走到臺上演”,從過去的被動參加,變為現在的主動參演,群眾參加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Files249/BeyondPic/2016-1/8/16010811343ad427dc9066f45f.jpg)
如今,村民都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精神食譜越來越豐富:一座座功能齊全的文化活動中心拔地而起,一家家農家書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一支支文藝隊伍閃亮登場,一次次文體活動有序開展……沉甸甸的“文化果實”讓張家川縣農民“大飽口!,村民也在健康的文化活動中受到現代文明教育,增強了農民群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