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張家川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各鄉鎮、各部門等多方協同配合下,持續深化理論武裝建設,打牢共同思想基礎;持續深化輿論宣傳引導,積聚內生發展活力;持續深化精神文明創建,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持續深化文化繁榮發展,提升縱深發展品位;持續深化自身建設,打造過硬干部隊伍,圓滿完成了全縣宣傳思想、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任務。突出黨管宣傳,切實加強和改善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著力提升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科學化水平,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門指導協調、黨政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新格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亮點紛呈。
張家川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亮點紛呈
中央電視臺《東方帝王谷》攝制組在張家川縣關山牧場拍攝外景
實施“精品外宣提升工程”。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創新宣傳方式,拓寬宣傳渠道,提升對外宣傳效果。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和全縣“三大富民產業”發展戰略,組織實施了《張家川人闖世界》大型新聞采訪行動,采訪團分赴北京、山東、湖北武漢、上海、蘭州、青海、新疆等七個省市,對當地從事清真餐飲和賓館經營的張家川人進行全方位采訪報道,共采寫、報道新聞稿件50篇(幅),有力推動了全縣重點工作的深入開展;配合省電視臺攝制6期《甘肅穆斯林——走進張家川》專題節目并在甘肅衛視黃金時段播出;配合中央電視臺攝制了大型歷史紀錄片《東方帝王谷》并在央視科教頻道(CCTV-10)黃金檔播出;協調《人民網》頭版宣傳報道我縣建設國內唯一一家將回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融為一體的回鄉風情園,其專題節目在“游天水·知天下”欄目播出;配合省、市深入開展第六屆全國網絡媒體行活動、“行進隴原·精彩故事”大型主題采訪活動;邀請《天水日報》社、天水電視臺記者來我縣開展“經濟直通車”采訪活動,刊發(播)宣傳稿件15條;參與省、市媒體組織的“天水新八景”宣化岡拱北和回鄉風情園評選宣傳工作,全面宣傳展示張家川獨特的自然歷史人文資源及文明友善的良好形象,進一步擴大了我縣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成功舉辦張家川縣第三屆“關山筆會暨首屆民間陶文化節”。9月18日至20日,以“走進中國回鄉,看雅韻關山;感悟民族風情,品璀璨古陶”為主題,舉辦了中國甘肅張家川縣第三屆“關山文學筆會暨首屆古絲綢之路民間陶文化節”,邀請原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中國作家》雜志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原魯迅文學院副院長王彬,遼寧作協副主席、《鴨綠江》雜志副主編林雪,《天水日報》社副總編王若冰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文化名人、作家及詩人和省內外主流媒體主編、記者等共93人參加了系列文化活動。活動期間,組織與會嘉賓參觀了云鼎陶文化陳列館、縣民族博物館、縣民族展覽館、宣化岡拱北、回鄉風情園、云鳳山旅游景點,開展了采風、“花兒”演唱、文學研討座談會等一系列有特色、有成效的宣傳推介活動。尤其是陶文化展通過古陶序廳、彩陶系列、人物陶俑、動物陶俑、瓦當大觀、拆散結構等6個專題系列的陳展,展出了包括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以及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隋唐等多個朝代的陶器、青銅器、石器、瓷器、玉器18000多件,陳列范圍包括文化傳播、陶品收藏、標本展示(國家級保護品除外)、陶文化挖掘整理與研究、組織開展陶文化交流等多種領域,在來賓中引起了強烈反響。這次文化盛事活動的成功舉辦,積聚了人氣,擴大了影響,取得了顯著的宣傳推介效果,這對于傳承我縣悠久歷史文化精髓,進一步提升全縣民族民俗文化品位,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培育鄉土文學新人,擴大對外交流合作等,具有深遠意義。
文學精品創作成果喜人、潛力巨大。通過舉辦專題文學創作講座、“張家川文學現象”座談會、文學筆會等多種形式,鼓勵縣內文學藝術愛好者根植家鄉豐厚的創作土壤,創作出了一批謳歌張家川、贊美張家川的文學藝術精品。組織力量創作了一部反映張家川回族商貿歷史文化的電視劇本《關山魂》,申報為2015年度全省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經反復修改打磨,即將正式出版;推薦了3人參加甘肅省第八屆“敦煌文藝獎”評選;組織參加甘肅省第五屆“黃河文學獎”評選活動,我縣共有5人獲獎,被稱為天水文學界的“張家川現象”;我縣詩人李繼宗成功入選第二屆甘肅省“詩歌八駿”;5位優秀青年作家創作的《關山文叢》系列文集出版發行;編輯出版了《張家川回鄉風情園》圖文畫冊,此書記載了回鄉風情園整個圓柱所雕刻展示的“六大主命”文化內容,成為對外展示宣傳張家川民族風情的靚麗名片;整理出版了《張家川縣民間文學集錄》(約13萬字)等等,全縣文學藝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在天水文壇占據著重要席位,創作潛力巨大。
實施“信教群眾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工程”。針對少數民族自治縣把加強信教群眾思想政治和民族團結教育作為首要任務的實際,尤其是將加強伊斯蘭教宗教人士這一“關鍵少數”的教育引導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關鍵環節和突破口,下大力氣統一思想、提高素質、凝聚力量。一是著力提高宗教界人士的政治素質。先后組織舉辦宗教人士學習貫徹中央、省、市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及黨的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報告會,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作民族宗教問題講座;舉辦全縣宗教教職人員綜合素質提升專題培訓班4期,開展宗教法規和宗教政策學習,大力提升宗教人士政治素質;組織宗教界人士赴貴州、云南學習考察,進一步開闊視野長見識,學以致用促團結,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二是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的積極作用,宣傳、引導、教育廣大信教群眾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受過多層次教育培訓的宗教界人士(清真寺阿訇)以清真寺為主要陣地,利用每天的禮拜時間尤其是主麻(周五)聚禮日,結合伊斯蘭教教義,經常性地對廣大信教群眾開展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文明禮儀、積善行德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切實增強信教群眾的團結意識和道德意識。三是開展先進文化教育和滲透。在宗教場所尤其是清真寺建設文化書屋,為廣大信教群眾提供先進的文化食糧和便捷的學習條件,讓群眾在先進文化的潛移默化下提升思想境界和整體素質。目前,全縣清真寺書屋已有79所。通過多方努力,全縣上下形成了共筑團結、共保穩定、共促發展的強大合力。
建立精準扶貧勵志教育示范基地,傳遞社會正能量。樹立“宣傳好扶貧也是一種扶貧”的工作理念,堅持把勵志教育作為精準扶貧解放思想和內化行動的“總開關”,把扶貧勵志教育示范基地建設作為宣傳部門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人員深入貧困村挖掘整理勤勞創業、脫貧致富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跡,用群眾身邊鮮活的事跡宣傳教育群眾,積極打造了閆家鄉車古村、木河鄉莊河村等5個全縣扶貧勵志教育示范基地。通過拍攝制作專題片、印制宣傳冊、舉辦勵志教育現場觀摩會、開展創業致富能手先進事跡報告等形式,組織鄉鎮村組干部群眾深入示范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大力開展勵志教育,切實增強了全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小康夢的信心和決心。
共建文化旅游推介基地,促進校地合作發展。為了進一步加大我縣文化旅游推介力度,推進我縣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縣與北方民族大學簽訂了文化旅游戰略交流合作框架協議,共建文化旅游推介基地,定期組織召開聯席工作會議,加大交流合作力度。按照《張家川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總體規劃》要求,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共建實施方案和年度推進計劃,以旅游資源規劃開發和人才培養培訓、旅游地推介等為重點,充分發揮北方民族大學在項目策劃、產業研發、技術指導、信息咨詢、市場開拓、平臺創建和聯絡協作等方面的優勢,廣泛開展服務推介工作,推動形成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校地合作交流發展新格局,攜手推動民族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參加全國“小荷風采”少兒舞蹈展演大賽,榮獲金獎。組織參加第八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大賽,我縣創編報送的回族少兒舞蹈《明天我要上學了》榮獲“小荷之星”金獎。“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是經中宣部批準、中國文聯領導下的全國性少兒舞蹈展演活動,也是全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少兒舞蹈展演活動。作為少數民族貧困縣,能夠參加這項全國舞蹈展演并獲金獎,開創了我縣少兒文藝事業的先河,充分體現了我縣少兒文藝的發展水平,對全縣少兒舞蹈事業的繁榮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成功申報全省“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實施基地。10月份,省舞蹈家協會批復同意將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選定為“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實施基地,并在全縣7所學校(閆家學區、恭門學區、胡川學區、龍山學區、龍山西小、大陽學區、連五學區)實施“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活動,這將為繁榮民族舞蹈藝術,保護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培養農村地區少年兒童熱愛祖國、傳承優秀舞蹈文化藝術做出富有成效的探索。
率先建立農村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基層活動站。目前,已在胡川學區、恭門學區、大陽學區、龍山西小、連五學區、閆家學區和龍山學區建立7個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基層活動站,現已掛牌運行,并將逐步推廣到全縣15個鄉鎮,這在全省、全市尚屬先例。基層活動站的建立,既擴大了校外教育輻射力度,又極大地豐富了我縣農村青少年兒童的校外生活,使農村青少年兒童也能夠享受到良好的舞蹈藝術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