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片山坡地,原來耕種時都是二人抬杠式,現在實施了項目,路寬了、地平了,種地都用上機械了。”8月9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平安鄉磨馬村村民張世玉樂呵呵地對筆者說。“以前這里只能種洋芋、牧草,有的甚至荒著,而現在水都拉到山頂了,想種什么就可以種什么,再不用為向山上挑水犯愁了。”
近日,我們跟隨平安鄉工作人員對平安梁小流域治理和高標準農田整理項目進行了采訪。新莊村支書告訴筆者,新莊村山大溝深,曾經是張家川縣自然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今年,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莊村的地平整了,坡地少了,不僅群眾種植莊稼的積極性高漲了許多,而且旱作農業技術也得以大力推廣應用,農業增產大幅提高,群眾的收入明顯增加。
“糧食基本全靠人挑畜馱,一年到頭累得人夠嗆,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好了,不僅種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而且產量也增長了,我們的腰包鼓了。”大灣村民馬軍高興的說道。
“以前我們這里水土流失特別嚴重,一到多雨的季節,就怕山上發洪水,不光耕地經常被淹,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得不到保證。近幾年,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梯田建設,整個山坡都變綠了,水也清了,草長得特別茂盛,種的松樹也都長起來了,我們平安梁都快要變成旅游景點了,要是夏天到我們這里來可美了!”說到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水泉村的支部書記王小紅,掩飾不住滿臉的喜悅,“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我們這里變化實在大,整個山全都綠了不說,這不,政府還幫我們通上了自來水,不但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很多人家還種起了蔬菜,現在我們也可以吃上自己栽種的新鮮蔬菜了。”
“去年我流轉了二十多畝‘平趟趟’的梯田地,加上自家新修的梯田地,收入都相當好,梯田地種的莊稼增收穩定,是能保水、保土和保肥的好地!”磨馬村村民張一哈說,“并且當時在把山地推成梯田地的時候,農田道路也修好了,各種農用機械車也可以直接開到地里耕地、播種、收割,干活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平安鄉黨委書記蘇紅娟深有體會地說, 近幾年,平安鄉借助水務、財政、國土、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精心謀劃,積極爭取,統籌整合,科學實施,極大地改善了全鄉的整體農業基礎設施面貌,使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得到了經濟效益,感受到了生態效益,享受到了社會效益,進一步加快了全鄉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