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張家川(八)
馬小平
音舞詩《關山月》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地處陜甘交界,關山西麓,是隴東南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回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69%,是全國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回族聚居區。
張家川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張家川“花兒”已被甘肅省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2月,張家川"花兒"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為了藝術再現張家川回漢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由窮變富,由弱到強,奮力趕超,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全景式反映張家川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社會進步的和諧局面。2010年,張家川縣在原來的花兒劇本《關山情》基礎上改編的音舞詩《關山月》既體現張家川的歷史文化背景、又能激發全縣人民在新形勢下奮發進取奔小康的高水平文藝作品。音舞詩《關山月》是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面對新時期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進行通盤考慮的結果,是全縣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為張家川縣打造的一張文化名片。
音舞詩《關山月》以“回漢團結一心,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用舞臺藝術再現了回族從清朝末年流落關山腳下到今天建成幸福家園的百余年發展史,全景式反映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縣張家川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社會進步的和諧局面。
《關山月》全劇以“月”的陰晴圓缺象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近百年的歷程,以歷史時間為脈絡結構劇本,由序曲《月彎彎》,主體《關山殘月》、《關山古月》、《關山新月》、《關山明月》、《關山圓月》五個篇章,尾聲《四碗子感恩茶》等部分組成,融原生態花兒、民謠、原創詩朗誦、原創歌舞等多種藝術元素為一體。
真情流注的"花兒"音樂,美輪美奐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地域特色,鮮明的時代特征。2011年7月,張家川成功的把音舞詩《關山月》搬上舞臺。《關山月》成功演出,為張家川文藝史上寫下了厚重的一筆,不僅挖掘和傳承了張家川民族文化遺產,弘揚了民族優秀文化,使張家川"花兒"又重新迎來了發展的春天,而且能夠進一步提升張家川對外良好形象和知名度。這部音舞詩,貫穿了回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深深的感恩情和回漢民族間的濃濃兄弟情,是回族發自內心對今天美好生活的真誠歌唱,也是張家川33萬回漢兒女對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聲聲贊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