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棉鄉銀裝素裹,先馬村養殖戶馬成江正在為他通過“雙聯”幫扶發展起來的60余只綿羊添草飲水,羊歡人笑,構成一幅妙趣天成的山村畫卷。
張棉鄉位于張家川縣東北部,全鄉共有11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2285戶11451人。困難農戶720戶,是一個以回族人口為主體的貧困農業鄉。雙聯行動開展至今,各級幫聯單位先后協調各類建設項目39項,投入資金1196萬元,使這個昔日落后閉塞的張棉鄉農民三年圓了出行便捷、吃上自來水、住上小康房、解決貸款難、增收有門路、豐富文化生活等“六夢”。
省電臺記者采訪張棉鄉雙聯工作
昔日泥水路如今走上水泥路
“晴天土、雨天泥”曾是張棉鄉上蔣村群眾出行的真實寫照。如今,一條條如同蜘蛛網的水泥路把全村每家每戶連接起來了。在省民委“雙聯”行動幫扶下,總投資80多萬元的上蔣村小巷道硬化項目讓該村群眾受益。
談及小巷道硬化的事兒,上蔣村52歲的個體戶王文義有說不完的話。他的小賣部就在村口河堤邊,三年前,發大水時,洪水在村子里肆虐,院子房子被洪水淹沒了近1米,麥草垛也被水沖走了,真是害怕。現在,巷道硬化了并治理了水患,出行方便,住的更是安心,真是感謝省民委。
在幫聯單位的幫扶下,一直盼望著告別泥水路的張棉、上蔣等村群眾300余戶1200余人村民終于圓了走上平坦的水泥路的夢想。
昔日挑水如今自來水通到院落
家住張棉村峪溝組村民李正雄打開自家的水龍頭,用不上幾分鐘就滴滿了一桶甘甜清冽的水,高興之情無不溢于言表。李正雄家有六口人,家里養著四頭牛,自身從小殘疾,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在妻子的身上,光張羅人畜的飲水每天要占用妻子五個多小時。
談起吃水帶來的新變化,李正雄感受頗深。他說:“前些年峪溝組村民因吃水受了不少罪,全村人吃水都要到溝底的河里去挑水,因道路長坡陡,每挑一回水要用一個小時,如遇到雨、雪天氣,村民一整天沒水吃”。現如今,在 “雙聯”行動中,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的實施,張棉、上蔣五個自然組179戶896人圓了吃水夢。村民在自家的院子里隨時就能吃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披星戴月,畜馱人挑找水吃成為歷史。
昔日土坯房如今住上磚瓦房
今年,對于先馬村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安洪武夫婦來說,真是一萬個沒想到。他們告別了低暗狹小的土坯房,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據張棉鄉鄉長楊有河介紹,今年,省民委對每戶聯系戶幫扶3萬元,對75戶實施危舊房改造項目,43戶已住上了寬敞、漂亮的磚瓦房,剩余的32戶雙聯戶將在今后兩年逐步實施。
資料圖
昔日貸款難如今門口貸
貧困地區好的群眾有創業愿望,但因沒有啟動資金,讓許多夢想只能成空。
先馬村70歲的回族老人馬文俊說,兒子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照看孫子,有養殖習慣和經驗,但由于資金短缺,只能養一半頭牛。今年,馬文俊在村上的產業發展合作社貸款3萬元,已經養牛5頭。有著養畜夢想的50歲的馬成江更是受益匪淺。他利用自籌2萬元和產業發展合作社貸款3萬元,一次購買綿羊40只,目前已出欄20只,目前存欄60余只,收入也接近1萬元。他感慨地說:“房子也建起來了,羊群也大起來了”。談及今后打算,他說要建標準化的羊舍,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如今幫聯單位及縣政府幫助在張棉鄉7村成立村級產業發展合作社,其中:縣上扶持4個村,幫扶資金共計200萬元,省民委扶持3個村,幫扶資金共計110萬元。縣上扶持的四個村群眾繳納互助金共計14.6萬元,收繳基金占用費2萬元。目前,發放借款198戶256萬元,今年新增購買基礎母牛312頭,購進良種羊420只。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申請貸款,解決了資金短缺、貸款難等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
昔日沒門路掙錢如今多出路
在“雙聯”行動中,張棉鄉先后舉辦“伊香牛肉拉面師”培訓班三期,引導青壯年246人參加拉面師培訓,有143人取得了拉面師資格證書,其中103人在北京、蘭州、武漢等大中型城市開辦了清真餐館,143人在外地找到了工作,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今年,立足本鄉實際,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主線,爭取省民委項目支持,全鄉種植黨參、獨活、板藍根等中藥材達到1100畝,達到了農民增收的目標。
談到該鄉產業時,陪同采訪的張棉鄉黨委書記李德錄說,原先主要是勞務業,現在通過“雙聯”行動的技能培訓、產業扶持、結構調整、改良籽種等,一大批農民掌握了畜牧養殖、牛肉拉面、中藥材種植等致富本領,致富渠道進一步拓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張棉鄉上蔣村文化廣場一角
昔日窮守攤如今追趕“中國夢”
“以往村級辦公條件差、地方小,開展活動制約多,個別村干部群眾安于現狀、思想消極等現象嚴重。現在辦公條件寬敞、明亮,村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明顯增強。”省民委駐隊干部卓瑪如是說。
2012年以來,省民委投入幫扶資金150萬元,新建了張棉、上蔣、先馬3村陣地建設。解決了黨員學習、群眾活動無場地的困難。通過開展黨員教育培訓、農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群眾窮守攤的陳舊思想明顯發生轉變。
張棉鄉文化站長李強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村民們農閑時節大多閉門在家,很少出門,現如今鄉上建起了設施齊全的文化站,天晴時老人們帶著娃娃來到文化廣場健身鍛煉。農閑時節上百人”。在文化廣場活動的馬大爺接過話茬感慨地說:“三年圓六夢,咱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蜜,離中國夢越來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