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近年來,張家川縣搶抓機遇,一大批項目相繼實施,尤其是在水利、交通、教育、文化等方面成效顯著,群眾幸福指數日益提高。近日,縣新聞中心評出了2014全縣十大新聞,都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實事。為此,縣政府網站推出《十大新聞展播》系列報道,激勵全縣干部再接再厲,開創2015新征程。
回鄉教育展新姿
——張家川縣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綜述
“現代嶄新的教學樓、時尚漂亮的校門、硬化寬闊的操場、花香樹綠的校園,現在是張川縣最漂亮的地方。”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阿陽中學校長蘇建璞如是說道。
“以前都是早上帶上饃饃,現在我們都能吃上熱騰騰的早餐,有雞蛋、饅頭、花卷、牛奶,很實惠。”劉堡中學七年級學生馬寶龍高興的說道。
“以前我們學校都架的是火爐,不僅取暖效果差,而且煤煙外泄,許多學生經常出現頭暈、惡心等現象。現在實施溫暖工程后,安裝了暖氣,不僅安全、衛生、方便,而且還天天有熱水喝。”閆家中學校長馬宏寶高興地說。
據縣教體科技局長米文貴介紹, 2014年,全縣高考各類本科上線659人,各類本科上線率為33.95%,應屆生重點上線164人,比去年增長了29.1%,應屆生正式本科上線436人,比去年增長了20.78%;應屆生正式本科上線率實現了從2008年以來連續七年增長,年增長率為26.95% ,其中縣一中應屆生正式本科上線率繼續保持全市22所重點監控中學的第八名,文科應屆生正式本科上線率更是取得了全市第四名的好成績。
全縣干部群眾都說的這些輝煌的教育教學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推進教育改革,積極探索建立了教育改革“五大機制”,提出了教育3年大發展的目標,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讓張家川縣這個偏遠民族縣一時聲名鵲起。
深化改革促發展
張家川結合全縣教育事業發展現狀,正在積極討論修改完善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教師隊伍進退流轉機制、校長隊伍培養選拔流轉機制、各級各類學校考核評價機制和教育優先發展的保障機制為主要內容的“五大機制”;實施了普通高中招生“均衡生”和“保送生”政策,確保每個鄉鎮有一定數額的初三畢業生能夠到優質資源較為集中的縣一中上學,進一步實現義務教育鞏固率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的穩定增長;專門為城區兩所初中學校制定了招生政策,促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特崗、三支一扶等教育人事分配上,采取“公開、公平、自愿、擇優”的原則,分學科按考試成績的高低由考生自主選擇工作崗位,得到了全社會的一致好評。
依托項目改條件
張家川始終把教育事業作為最大的惠民生工程,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大力改善教育基礎條件。一是總投資3320萬元、總建筑面積19480平方米的學前教育幼兒園建設工程,截至目前,除張川鎮中心幼兒園未完工外,其余9所均已完工;二是總投資599萬元,總建筑面積2870平方米校安工程,目前都已完工,年內將投入使用;三是總投資2986萬元,總建筑面積14095平方米的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縣鎮擴容及食堂建設工程25個,目前已竣工23所,兩所中學學生宿舍樓正在圖紙審查階段;四是總投資1649.81萬元,總建筑面積8241.43平方米的縣二中改善辦學條件項目1個;五是總投資356.42萬元,總建筑面積1644平方米的恭門鎮中學教師周轉宿舍項目1個,現已竣工;六是總投資363萬元,總建筑面積1195平方米的轉移支付項目6個,目前除張棉鄉大莊已完成主體外,其余5個項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按照省上相關文件要求,完成了全縣252所中小學的項目規劃編制工作。
優化隊伍強素質
教育要發展,隊伍建設是關鍵。張家川縣堅持重改革、提技能,激活力、強素質,教育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組織28名中小學校長參加了校長崗位培訓;組織3824名中小學各學科教師和骨干教師分別參加了全省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訓、初中教師學科新教材培訓、現代信息技術、“國培計劃”等培訓;邀請省上專家對全縣4所幼兒園的50名骨干教師進行了業務培訓;為全縣3950名教師免費發放早餐補助;在第30個教師節之際,對全縣“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優秀教育集體”及“優秀考生”進行了表彰;于9月份制定并印發了《張家川縣義務教育階段邊遠學校教師生活補助發放管理辦法》,年底將全面發放實施。
教研督導促提升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張家川以教研教改為突破口,以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繼續強化教育督導和教研隊伍建設,運用教育綜合督導評估和教研教改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努力推進新課程改革。一是積極開展了全縣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專項督導工作,對全縣2013年應達標的30所學校和2014年應達標的31所學校,逐校進行了評估并完成了評估報告;二是在進行充分調研和座談的基礎上,制定了《張家川縣教育教學規范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和《張家川縣中小學高效課堂建設活動實施方案》;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教研交流工作,組織初中學校部分管理人員赴秦安縣蓮花中學觀摩學習“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分東、中、西三個片區組織開展了學校“高效課堂”教學成果觀摩活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工作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