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近年來,張家川縣出臺了支持清真餐飲業發展意見,實施了清真餐飲服務業“百千萬”工程,清真餐飲服務業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51%以上,已成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今起陸續推出《富民工程》系列報道,領略張家川清真餐飲業發展的勃勃生機和內在原因,進一步引領全縣群眾打清真餐飲之牌,走小康之路。
“兩條腿引路” 架起群眾“致富橋”
![](/Files243/BeyondPic/2014-11/17/1411171121dd341847af3da166.jpg)
短短幾年時間,走南闖北的張家川人靠著誠實守信和勤勞雙手將清真飲食推向了全國各地,實現著祖祖輩輩的脫貧致富夢想。 “洋房小車一應俱全,樓上樓下電器掌家”。張家川清真餐飲業發展帶來的產業富民新景象正在阿陽大地生根開花、喜結碩果。
“政府引路,是張家川縣壯大清真餐飲服務業的關鍵舉措”。張家川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方調研,最終選擇域內、域外“兩條腿引路”的方式,助推張家川清真餐飲業繼續做大做強。
![](/Files243/BeyondPic/2014-11/17/141117112149adab5f1bb96202.jpg)
“域外引路”:選擇北京、武漢、蘭州、西安等6城市為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示范城市,在每個示范城市確定20家“守法經營好、環境衛生好、優質服務好、文明經營好、誠實守信好”的“五好經營店”,作為張家川清真餐飲服務業形象店,鼓勵引導其他經營戶規范管理、轉型升級。
胡川鄉王安村人楊富生從事清真餐飲業達十年之久,憑借獨到的眼光和先進的理念,使“習連匯牛肉拉面”在北京市海淀區備受青睞,日營業額達1萬多元。龍山鎮西川村回族青年馬志武在北京鼓樓經營碗碗香拉面館,年平均收入在50萬元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僅張家川人在北京的清真餐飲經營店已發展到2598家,扶持帶動從業人員達到1.2萬人,年收入3億元以上,餐館數量占全縣域外清真餐館總數的23%。不僅在京經營店數量在逐年遞增,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服務質量也在顯著提升。“中央廚房”(清真餐飲食材派送研發中心)、無人點菜收費機等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新機制被廣泛運用;大開發、大聯合,連鎖式、集團化經營理念成為未來發展新趨勢。
![](/Files243/BeyondPic/2014-11/17/14111711210158b365044bd889.jpg)
“域內引路”: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鼓勵廣大清真餐飲服務業經營戶以入股或獨自經營的方式,“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連多村、多村成規模”,積極引導整村整鄉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全縣先后形成木河鄉莊河村等45個拉面專業村。強化社會宣傳,組織聯村單位和聯戶干部進村入戶,廣泛宣傳縣委、縣政府出臺扶持發展清真餐飲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和創業先進典型;組織編印《農民工維權手冊》、《農民工務工指南》、《張家川伊香拉面師培訓教材》、《張家川清真食品宣傳畫冊》等宣傳手冊和光盤,免費發放給群眾,引導廣大群眾外出經營創業;整理編印《張家川縣在全國各大城市清真餐飲重點經營戶》手冊,向全國各地張家川籍在外人士大力宣傳,不斷擴大張家川清真餐飲服務業的社會影響力。
在堅持“兩條腿引路”的同時,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娘家人”的角色,率先在清真餐飲服務業6個示范城市,試點成立清真餐飲服務業協會分會和駐外辦事機構,為廣大在外從事清真餐飲服務業人員提供法律維權、行業自律、信息共享等各類綜合性咨詢、服務和援助。
現如今,“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已成為縣域內外從事清真餐飲服務業人士致富創業的經典語錄。張家川越來越多的群眾“走出了山門、跳出了農門、跨進了城門”,在發達地區感受著先進的發展理念,接受著市場競爭的“洗禮”,漸漸融入了大都市的生活中。
![](/Files243/BeyondPic/2014-11/17/141117112127da052a125663c8.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