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在團結奮進中鑄就輝煌
![](/Files240/BeyondPic/2013-12/30/2013123009281380.jpg)
近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在中央和省、市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預計年底,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1.94億元,增長15.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增長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2億元,增長18.2%;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78億元,增長19.1%;財政支出19億元,增長1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0元,增長16.2%;農民人均純收入3900元,增長16.7%。
項目工作實現新突破
堅持把項目作為加快發展的關鍵舉措,搶抓國家和省、市一系列政策機遇,以“十二五”規劃、“3341”項目工程規劃等為重點,共謀劃儲備項目1779項,總投資1750.19億元。近期又謀劃災后恢復重建項目554項,總投資19.1億元。
自2009年以來,我們共爭取到各類項目699項,到位資金22.33億元,實施重點項目405項,累計完成投資69.03億元。特別是以60周年縣慶活動為平臺,共銜接協調對接縣慶項目88項,總投資37.87億元,已爭取到位項目41項,總投資16.05億元,落實國家投資6.8億元。全縣財政收入由5214萬元增至1.8億元,增長345.2%,財政支出由6.71億元增至18億元,增長268.4%,財政總支出達67億元。
在制度方面建立和完善了縣級領導包抓項目建設工作制度,組織各方面力量,沖破各種阻力,完成征地8118畝,遷墳3344座,拆遷1985戶,有力保障了國家、省、市縣重點建設項目順利實施。莊天二級公路、縣城至秦安隴城三級公路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回鄉風情園一期、影視中心和城區“三網三化”綜合改造提升工程基本完工,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富川水庫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同時,千方百計爭取到市委、市政府支持張家川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20條優惠政策和省政府16條優惠政策,省上將我縣列為全省“兩個共同”示范縣、新農保試點縣、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縣、國家和省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這些優惠政策為我縣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
![](/Files240/BeyondPic/2013-12/30/2013123009281386.jpg)
基礎設施有了新改善
以項目為依托,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新版縣城總體規劃面積由原來的4.2平方公里擴大到10平方公里。編制完成了胡川等12個鄉總體規劃,以及15鄉鎮61村的村莊建設規劃。深入推進縣城建設“雙十工程”,城區綠化工程、城區道路鋪油工程、和諧家園廉租房等城鎮基礎設施項目全面完工,城區集中供熱、和暢嘉園廉租房、城區污水處理廠等項目扎實推進,縣城功能不斷完善。
加大房地產開發力度,實施了龍山皮毛市場二期工程、縣城綜合市場、通達農貿綜合市場等建設工程,市場綜合體系不斷完善。大力實施了恭門鎮城鄉一體化“八大工程”,龍山、馬鹿等鄉鎮小城鎮建設積極推進,在全縣深入開展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全面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城鄉環境面貌大為改觀,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實施了7條160公里通鄉油路、160條366公里通達工程、166條225公里通暢工程、新修農田道路1502條276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188個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255個行政村全部通車,農田道路配套率達90%。建成了渠子梁、劉堡梁、平安梁等一批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入戶率達92%。大力實施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工程,先后完成了西部山區農業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和祁溝流域、后溝流域、韋溝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全縣梯田化率達到91%,成為全市梯田化程度最高的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實現了“耕地梯田化、飲水安全化、農路網絡化、溝梁林帶化、鄉村清潔化和耕作機械化”的“六化”目標。
農村工作呈現新勢頭
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實施農民增收工程。連續3年縣財政每年投入3000萬元,加大對農田道路、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的扶持力度。謀劃并實施了“三區三業五帶”建設工程,“三區”建設特色鮮明,成效顯著;“三業”規模迅速擴張,效益凸顯;“五帶”發展形勢喜人,亮點紛呈。以建設“隴東南畜牧大縣”為目標,大力發展畜牧業,連續兩年榮獲“全省牛羊產業大縣建設先進縣”稱號, “張家川紅花牛”通過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證。制定出臺了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皮毛販運加工業三大富民產業的發展意見,有效壯大了發展規模。截止目前,全縣共發展清真餐館經營9021家,賓館服務615家,從業人員達5萬人;累計發展規模養殖戶13680戶,規模養殖場(小區)120個,養殖專業村90個,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20.5萬頭、20.75萬只;共發展皮毛加工龍頭企業6家,規范組合皮毛貨棧65家,發展皮毛販運戶2261戶。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農村土地流轉利用步伐加快,完成土地流轉5.88萬畝,全面完成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確權到戶面積14.05萬畝,認真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完成基本草原劃定20.15萬畝,草原承包到戶18.73萬畝。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今年實現減貧人口2.1萬人,貧困面下降到34.4%。
工商經濟得到新提升
集中力量培育壯大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骨干企業,形成了以農畜產品加工、礦產品加工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增強了對縣域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完成了中部工業園區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太極集團羲皇阿膠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成投產,二期工程抓緊實施。東部礦產工業園區和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區規劃設計全面完成,確定了做大做強皮毛產業的“3142”發展目標,加大礦產資源整裝勘探開發力度,地質找礦取得新突破。
近年來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66項,總投資108.08億元,到位資金33.45億元。加強與國內大型集團公司的合作洽談力度,天源、天潤兩個風電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商品混凝攪拌站項目建成投產。與國內大型企業達成了4×1000MW火電廠投資協議,與青島安泰信集團簽訂了煤電鋁一體化項目。工業“雙五”工程總體進展良好,有力地增強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后勁。大力宣傳推介特色旅游產業,旅游帶動作用初步顯現。縣慶期間成功舉辦了物資交流大會、清真食品節會暨地方民族產品展銷會,有效帶動了商貿流通繁榮發展。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
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實施了教育三年大發展計劃,累計實施建設項目94個,完成新建和改擴建校舍33.82萬平方米,其中,縣財政投入2.28億元,無償劃撥土地454.7畝,完成新建和改擴建工程21.77萬平方米。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提升“8+2”工程全面完工,學前教育建設工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薄弱食堂建設等教育基礎工程積極推進,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自2009年以來本科錄取3947人。
全力推進文化和衛生事業發展,音·舞·詩《關山月》成功搬上舞臺并得到縣內外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村衛生室、村文化站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實現全覆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展順利,我縣被列入全省22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之一,全縣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全部實現了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實施了縣第一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整體置換工程,完成了15個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工程,全縣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為主線,成功創建了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
![](/Files240/BeyondPic/2013-12/30/2013123009281388.jpg)
民生建設取得新成效
共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5498套 42.9萬平方米,累計保障3546戶11347人,住房保障受益面達到31.76%,馬家花園、和諧家園等廉租住房的分配,農村危房改造扎實推進,城鄉困難居民住房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救助政策,全縣農村低保面達到22.61%,新農合參合率為95.9%。進一步擴大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大社會保險金的征繳統籌力度,及時足額發放社會保險金,發放率達100%。積極開展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進一步減輕了群眾的醫藥費用負擔。從2010年起,連續三年為全縣干部職工進行了免費體檢。依托雙聯行動,先后落實幫辦實事3766件,總投資5455.5萬元,解決了群眾關心、關注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積極推進全民創業,高度重視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全力開發城鎮就業崗位,有力解決了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實現城鎮新增就業89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
民族團結邁上新臺階
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在全省率先落實了宗教人士生活補貼,2010年以來共為全縣宗教人士發放生活費補貼321.98萬元。加強對宗教界人士的培養教育,在全縣深入開展了“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形成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落實“三三五五”社會管理工作法,高度重視信訪工作,下大功夫解決了困擾全縣發展的30余起積案。組建了1000人的處置突發事件應急隊伍,提高了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深入開展了社會治安、市容市貌及農村環境衛生等八項專項整治活動,加大對各類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破獲了一批影響較大的刑事案件,查處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治安案件,凈化了社會環境,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集中整治了影響全縣科學發展的農村非法圈占宅基地、城區建設及管理秩序混亂、非法聚眾鬧事干擾行政司法等頑癥,為張家川加快發展掃清了障礙。在全縣深入開展了“四個講清”活動,召開了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凝聚了全縣團結奮進的正能量,夯實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堅持隆重、熱烈、節儉、祥和的原則,成功舉辦了自治縣成立60周年縣慶活動,唱響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旋律。
黨的建設開創新局面
牢固樹立“黨建保證一切”的理念不動搖,以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狠抓了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全面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強化示范帶動,精心組織開展了“三級聯創”、“五個一優秀鄉鎮黨委”爭創、“十村示范、百村競賽、后進整推、全面提升”活動,全面推行“四議三雙”工作法,規劃打造了3個黨建示范群,培育先進基層黨組織63個,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升。自2009年以來,整合項目資金4786萬元,新建改擴建159個標準化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農村、機關、企業和社區黨建工作不斷改進和加強。著力加強班子自身建設,把加強四大班子的團結作為實現全縣大團結的關鍵,健全并嚴格落實議事規則,大力推行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班子的整體功能明顯提升。實施了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宗教人士隊伍“三支隊伍”建設工程,各級黨員干部、寺管班子、宗教人士共促發展、共保穩定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按照《干部任用條例》規定,堅持從干事中看人、從干成事的人中選人、選能干事的人,積極探索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機制和干部德的評價辦法,形成了署名推薦、差額選任、民主票決、分類提名的科學選人用人運行機制,徹底擺脫了各種勢力及不正之風對選人用人的影響,選人用人的公信度明顯提升。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管人管事管錢的各項制度,預防和懲治腐敗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扎實推進“效能風暴”行動,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嚴格執行中央、省、市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有關規定,在縣慶籌備工作和縣慶活動期間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雙十條規定,切實將為民惠民、厲行節約、勤儉辦會貫穿于各項活動始終,達到了喜慶祥和、勤儉節約、縣慶為民、促進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厲行節儉,反對浪費,嚴格落實公務接待標準,規范公務用車,四大組織領導帶頭按照規定的面積標準騰退了辦公用房。
2014年,張家川縣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省市一系列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的全縣工作主線,堅持深化改革、破解發展瓶頸、激發市場活力、改進工作作風、優化發展環境,著力在基礎設施提質、三大園區強縣、三大產業富民、城鄉環境整潔、社會和諧穩定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