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上半年,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鄉鎮按照縣委十二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縣工作會議精神,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及省市縣黨代會精神為指針,緊緊圍繞“迎縣慶、促跨越、倡文明”的全縣工作主線,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為總體工作思路,結合各自實際,倍加珍惜發展機遇,倍加推動轉型跨越,倍加營造良好環境,倍加維護社會和諧,倍加提升工作效能,在實現城鄉建設、三農工作、工業經濟、民生改善、社會管理等方面,培育和發展了特色亮點,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項工作任務,張家川新聞中心現開設《特色亮點》系列,對全縣15鄉鎮的特色及亮點工作陸續予以報道。
多措并舉促發展 凝心聚力繪藍圖
——劉堡鄉2013年上半年特色亮點工作掠影
今年上半年,劉堡鄉黨委、鄉政府緊扣全縣發展主線,按照“狠抓一個中心任務(產業發展),力爭實現兩大突破(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強化三個著力重點(民生保障、社會管理、示范引領)”的工作思路,調結構、育產業、爭項目、強基礎、抓重點、促常規,各項工作進展良好,成績斐然。
調整結構培育產業。一是發展種植業。在川區的米家、杜家、高家等五村集中連片種植全膜玉米1000畝,全鄉種植7500畝;依托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圍繞建成全市的科學發展觀示范點、全鄉的亮點和干部教育管理的切入點,2013年上半年,通過整合資源,免費投放黑地膜6000公斤,二級種薯150多萬斤;引進拖拉機及配套機具52臺(套),馬鈴薯播種機4臺,起壟覆膜機5臺,制作點播器50個;同時,組織干部56人次幫助群眾覆膜種植,在王家、劉堡、夭兒等項目村推廣種植黑地膜馬鈴薯1000畝,二級脫毒種薯5000畝,免費發放農藥470公斤,有效防止了馬鈴薯晚疫病的蔓延;舉辦培訓班25場(次),培訓農民達5600人(次),對群眾做好馬鈴薯的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提供了技術保障。目前,馬鈴薯已上市,市場價格高,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二是發展特色產業。在夭兒村試種烏龍200畝,人均純收入增加650元,2014年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在東梁的夭兒和王家集中種植500畝。三是發展畜牧餐飲產業。在董家村建設養殖50頭牛的養殖場一處,發展養殖村1個,養殖大戶20戶,全鄉大家畜存欄達到了8420頭;發展清真餐廳200多間,帶動全鄉312戶986人就業。
整合項目改善基礎。一是交通道路的突破。圍繞縣上提出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按照:“建設環線,暢通出口,延伸村組”的要求,爭取道路硬化項目9條33.8公里涉及10個村,共有7個作業隊施工,其中,“一事一議”項目建設路段2條6.5公里;扶貧項目路段2條6公里,交通項目5條21.3公里,目前已完成硬化4條12.8公里,其余路段正在建設中。另外新修米家村排洪渠400米;李山村長120米、高9.5米的水毀擋墻,保證米家村和李山村群眾的通行安全。二是梯田建設的突破。完成萬畝高標準農田續建項目,配合農綜部門完成項目區內公路行道樹、地邊樹的栽植、拓寬項目區田間道路32公里,實施五星梁高標準農田8000畝,基本實現了梯田化。
搶抓機遇建設新村。一是高家村新農村建設。高家村“兩委”班子按照“川區搞聯合、山區搞搬遷、集中建中心村”的新農村建設思路,實地勘探、科學規劃,通過“四議”程序廣泛征求意見,計劃搬遷109戶667人,建設新農村。該項目總投資兩千多萬元,占地61.05畝,規劃建設商鋪36戶,住宅73戶,項目建筑風格為仿古歐式二層建筑,總建筑面積19762平方米,其中住宅14110平方米,戶均170平方米,商鋪5652平方米,戶均157平方米。圍墻4346米,大門119座,硬化巷道12667平方米,綠化2000平方米,項目已開工建設,工期2年。二是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在米家村、高家村改造危墻2840米,新建花園1個,亮化墻面12820平方米,安裝各類垃圾箱1100個,清運垃圾64噸。
統籌協調全面推進。一是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和惠農資金。今年上半年,通過審核共發放糧食直補等惠農資金453.94萬元。同時,及早收繳“兩費”,全鄉2014年新農村參合率95%,2013年新農保參保率85%。二是鞏固計劃生育“創國優”成果,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狠抓硬件建設,新建規范的村級計生服務室3個,改造規范13個,建成標準化的2個,配齊了服務設施和服務裝備。狠抓優質服務,開展生殖健康檢查1477人次;發放葉酸264人份,免費孕前健康檢查125對,提供避孕藥具668人份,并按業務要求及時隨訪;提供生殖健康咨詢854人次,環情服務205人次,孕情服務2618人次;完成放環、女扎手術等各項指標。狠抓創新管理,全面開展流動人口雙百工程,切實掌握2614名流動人口信息,積極開展依法行政和誠信計生及幸福家庭創建活動,依法征收社會撫養費,組建誠信計生小組106個,簽訂誠信計生協議2160份,創建幸福家庭207戶。狠抓信息化建設,設立專門的微機室2間、辦公室2間,配備電腦21臺,液晶電視1臺,流動人口寬帶24小時連接,微機達到了專干1人1機,流動人口和PWIS操作專機專人,專干全部掌握了PWIS和GPL系統的錄入,提高了信息質量和工作效率,建成全縣高標準信息化示范點。三是重視幼兒教育。在劉堡村征地5畝新建幼兒園1個,計劃招聘教師12名,招生150人,切實加強幼兒學前教育。
重視管理保障民生。一是創新社會管理方式。通過整合民政、財經、計生等資源,新建鄉級社會服務管理中心,設立了劉堡鄉便民服務大廳,內設社保服務窗口、財經服務窗口、合作醫療服務窗口、民政服務窗口、計生服務窗口、宣傳咨詢服務窗口。2013年投資5元整章建制,制作了服務大廳工作制度、辦公室工作制作等21項制度,同時,服務大廳每天8點至下午6點有6名工作人員坐班,專門負責辦理群眾事項,有效解決了群眾辦事找不見業務人員的現象,規范了服務流程,提高了辦事效率。二是開展矛盾糾紛專項整治活動。結合“六五普法”、“法律七進”和 “四個講清”活動,以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加強重點人群管理,調解突出上訪問題,預防違法違規行為,處置突發刑事犯罪為工作重點,認真落實“三三五五”社會管理工作法,全面開展矛盾糾紛專項整治活動,共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6起,維護了全鄉社會和諧穩定。三是發揚民間文化藝術。俗話說,生丑凈旦展無窮才藝,彈拉說唱度歡樂人生。年初,劉堡村部分文化藝術愛好者自行組織了一個30多人的秦腔藝術自樂班,在劉堡村綜合文化舞臺唱唱秦腔、民間小曲,響亮的邊鼓聲、清脆的快板聲、優美的二胡聲和高亢的秦音傳遍了整個劉堡村。同時,在鄉村兩級的大力支持下,自樂班與返鄉大學生一起策劃了劉堡鄉首屆“發展鄉村文化、構建和諧家園”主題文藝晚會,晚會還吸引來了張川鎮、龍山鎮、隴城縣的民間藝術愛好者,他們一起為老百姓獻上了一道豐盛的藝術大餐,切實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四是高度重視民生。積極開展抗災救災,組織干部群眾2758人次,租用挖機等大型機械8臺次,疏通排洪渠9處,整修村道8條,搭建救災帳篷70個,轉移安置受災群眾56戶331人,確保了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示范引領加強組織。一是開展 “三實三心”教育活動。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相關規定;二是加強黨建示范點建設。對劉堡、高家、米家三村統一標識進行規范管理,同時完成豐銀村陣地改擴建;三是黨建常規工作有序推進。共納新黨員19名;完成董家、梨園、趙灣、蘆柯、王家、羅灣、五星7村遠程教育站點的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