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一百四十三
敢叫張家川換新顏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掠影之四
社會和諧穩定 人民最大福祉
![](/Files238/BeyondPic/2013-7/24/130724095914033537ccdafa83.jpg)
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把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張家川最大的根基和全縣人民最大的福祉,狠抓“平安張家川”建設。提出了以“三送三幫三扶促發展、三普三訪三調保穩定、三聯三引三助構和諧;五項工程聚民心、五事到戶連民情、五卡公開賦民權、五官躬行順民意、五項制度保民安”為主要內容的“三三五五”社會管理工作法,有效提高了社會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矛盾糾紛排查預警機制,制定下發了《關于建立健全處置群體性事件和規模性暴力犯罪事件聯合指揮機制實施方案》等四項制度,組建了1000人的處置突發事件應急隊伍,提高了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有力維護了社會公共秩序。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緊緊圍繞民族工作主題,廣泛深入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從2010年開始,在全省率先落實了宗教人士生活補貼,近3年共為全縣宗教人士發放生活費補貼321.98萬元。同時,以讓宗教界人士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拓寬思路,更好地為當地發展建言獻策為目的,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按照實際情況,每年組織開展了宗教界人士外出學習考察活動。提出了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和宗教人士隊伍“三支隊伍”建設的思路,同時還在全縣深入開展了以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為載體,突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主題,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創新活動方式,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深入扎實開展。近年來,張家川在廣泛深入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使“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三個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四個認同”(即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的思想深深植根、代代相傳,在全社會形成了和衷共濟、團結奮斗、和諧相處的濃厚氛圍。創新載體開展了“四個講清” (即講清當前全縣跨越式發展的大好形勢和大好機遇;講清全縣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大好局面;講清“團結是福、分裂是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講清遵紀守法、大興科教、維護穩定是張家川人民的福祉)、“ 三聯三引三助”(即:“村黨支部聯系宗教活動場所,引導宗教活動場所依法開展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場所協助村黨支部凝聚人心、促進和諧;村干部聯系宗教人士,引導宗教人士自覺做到‘四個維護’,宗教人士協助村干部宣傳政策、教育群眾;黨員聯系信教群眾,引導信教群眾移風易俗奔小康,信教群眾協助黨員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順”)和“平安、文明、和諧進宗教場所”等創建活動,各族人民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支持、相互諒解,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涌現出了一大批民族團結先進典型和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開創了符合民族地區的創先爭優活動新模式,取得“聯出團結穩定新局面”、“引出崇尚文明新風尚”、“助出科學發展新合力”的良好效果。目前,在全縣各級黨員干部、寺管班子、宗教人士共促發展、共保穩定的強大合力逐步形成。
![](/Files238/BeyondPic/2013-7/24/1307240959b533f9b38b755a5c.jpg)
(圖為宗教界人士外出學習考察)
![](/Files238/BeyondPic/2013-7/24/13072409592b2fd688fab8d40d.jpg)
(圖為宗教界人士學習宗教政策)
![](/Files238/BeyondPic/2013-7/24/1307240959cc7cea267ea7cb72.jpg)
(圖為為宗教人士發放生活補貼)
![](/Files238/BeyondPic/2013-7/24/1307240959081352a68fca47c7.jpg)
(圖為宗教界人士外出學習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