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推動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yè)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fā)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一百三十八
張家川境內(nèi)的關山古道
(圖為陜西省隴縣古關鎮(zhèn)通往甘肅省張家川縣馬鹿鄉(xiāng)長寧驛道路)
在陜甘寧交界處,有一座高聳的山嶺,莽莽蒼蒼,如同一條蜿蜒長龍,首伏寧夏,尾落甘陜,自北向東南逶迤而下,它就是隴山。隴山有南北之分,北隴山即六盤山;南隴山即關山。隴山是一條長約240公里,寬約40至60公里的山嶺。正是在這條山嶺上,由北向南依次分布著涇源、隆德、靜寧、平?jīng)觥⑶f浪、秦安、張家川等一些歷史悠久的重鎮(zhèn),并且,它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過漢中之后巍然屹立的第一道屏障。
只有翻越了隴山,才會到達更加遙遠的河西走廓。東望漢中、西控隴右的隴山南段——關山,因其特珠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中國史冊里常常提及的一道山脈。
關山古道,早在先秦時代就已初步形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伏羲氏族曾在關山一帶生活,從而有了古道最初的雛形。如果說這只是關山地區(qū)民間為古道提供了一份遠古的神秘的話,那么,發(fā)源于甘肅張家川縣一帶的秦人的崛起,則為關山古道的形成,提供了真實的基礎。因為當時秦人東遷,正是經(jīng)過關山而到達關中的。這個過程,也恰好是關山古道的形成過程。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西巡的大致路線,就是出咸陽,出隴縣,到達今天的甘肅平?jīng)鲆粠В@也在很大程度上為關山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且,這條路線恰恰就是后來所形成的關山古道中段。漢代以及其后的魏晉南北朝,是關山古道真正成形的時代。在這個時期,關山古道成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自漢唐以來,就以其東接漢中西控隴右的地理位置,和絲綢之路的形成基本同步。而且,它的大致走向,也和絲綢之路一樣,有南北中線之分。
(圖為張家川境內(nèi)的關山古道石板路)
關山古道的北線,即秦家源古道,是關山古道最早的一條干道。這條干道的大致走向是從張家川縣恭門鎮(zhèn)經(jīng)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至隴縣固關。其特點是谷長坡緩,土層較厚,易于修筑。在這條干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秦家源和恭門。
從分水嶺下山,沿清河下行,便是隴山的林區(qū),秦家源就像是一塊深藏于林區(qū)里的玉石,灘地平緩,雜草叢生,置身其間,仿佛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恭門是關山以西的一個重鎮(zhèn),最早名為弓門,后易為恭門。宋哲宗紹圣四年,清水兵馬都監(jiān)魏成于其北山興建白起祠。祠內(nèi)存有清水主薄劉果撰文的《重修白起祠》石碑。為了加強關隴防衛(wèi),還建有白起堡。至今,在白起堡周圍還存有20余座分別建于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古堡。
南線即咸宜關道。從隴縣西行經(jīng)咸宜村,在崖付溝口分途進溝,一路上行經(jīng)馬鞍子、駱駝巷、鬼門關至蔡子河,再經(jīng)驛程溝至長寧驛,一路經(jīng)碑志梁,出黑溝接南寨鋪。咸宜關道始修于元朝,是三條干道中修建最晚的一條。
(圖為由隴縣古關—老爺嶺—到張家川古道)
路況最好、作用最大的應該屬中線,也就是隴關道。這條干道開辟于西漢初期,由固關、大震關、安戎關、付汗坪分岔上老爺嶺,下山直通張家川縣馬鹿,再經(jīng)張家川縣恭門直指秦安縣隴城,或由張家川縣馬鹿向南經(jīng)長寧驛至清水、天水,從而形成了絲綢之路過境天水的南北兩線。
關山古道中,作為官道使用時間最長的也就是這條隴關道,而且,它和古絲綢之路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流傳至今的故事和古代詩文也就最多。幾乎每一位有過西行之經(jīng)歷的詩人,都為關山留下了詩句,或詠或嘆,或歌或泣,無不充溢著濃濃的情懷。像王維的“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杜甫“遲回渡隴怯,浩蕩及關愁”的感嘆。岑參“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出,唐代的關山古道,不但關隘遍野,而且還設有不少驛站。這條古道,自秦漢以來,不同膚色不同身份的人從這里一程又一程地走過,絲綢、陶瓷、茶葉也從這里一一運轉(zhuǎn),文明的燈盞從此長亮而不熄。
據(jù)史書載,唐代驛站三十里一置,若地勢力險要難行,可不必三十里。至今,在關山一帶,即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亦有兩處有名的驛站,遺址尚存,而且,村鎮(zhèn)的名字里,也均有驛站之字。它就是張棉驛和長寧驛。
(圖為電視臺在張棉驛采訪)
張棉驛在張家川縣北部,至今,還是一個村子的名字。關于這個名字的來歷,據(jù)史料載,西漢時期外交家張騫于建元三年(前138年)經(jīng)匈奴被俘后,匈奴王單于見其一表人才、有膽有識,便將公主許配為妻,但張騫始終秉持漢節(jié)。后來匈奴發(fā)生內(nèi)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返回中原途中,恐帶妻兒回長安漢武帝以叛逆罪殺掉他,便在途經(jīng)張家川時,將匈奴公主和孩子安置在張家川。張騫回長安面君復旨,漢武帝見其一片丹心,不但赦免其罪,封張騫為“博望侯”,并欽定張騫長子張綿為亭驛官職,建立驛站在今甘肅省平?jīng)鍪星f浪縣石橋村,轄行政、軍事為一體。后因羌人不斷騷擾,張綿便將驛站遷移到今張家川張棉鄉(xiāng)所在地。因驛官名叫張綿,后人稱此為張棉驛(棉是綿的同音),名傳至今。
(圖為電視臺在長寧驛采訪)
長寧驛在張家川的馬鹿鎮(zhèn)。據(jù)《明史》記載,長寧驛道是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鑿山開通的。其實,明清時期,長寧驛是隴右一帶直通陜西鳳翔的通道之一。現(xiàn)在,一條不甚規(guī)整的山路,在山坡與森林間時隱時現(xiàn),延伸向連綿不斷的大山深處。而如今的長寧驛村,分上店和下店兩個村落,不足100戶的人家,在這里清貧地生活著,他們也許知道,這里曾經(jīng)是商賈走卒歇腳的繁華之地。
(圖為張家川境內(nèi)的關山古道)
(圖為張棉驛古道)
(圖為老爺嶺上的關帝廟)
(圖為老爺嶺頂峰)
(圖為張家川境內(nèi)的關山古道)
(圖為張家川境內(nèi)的關山古道)
(圖為由張家川馬鹿—老爺嶺—到古關古道)
(圖為張家川境內(nèi)的關山古道)
(圖為馬鹿通往隴城古道)
(圖為張家川境內(nèi)的關山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