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38/BeyondPic/2013-6/7/20130524093023537.jpg)
六十 一甲子,春華變秋實。當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當一條條道路延伸開去,當一盞盞燈火點亮山鄉僻壤,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鄉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張家川縣城僅有的幾幢三四層高的樓房,被尊稱為“大樓”;假如有一輛轎車駛過,會引來路人的注目禮;一到深夜,全城漆黑。如今的張家川,當初被看做全縣地標性建筑的民族賓館,早被回鄉風情園的金色大殿所代替。三四公里的樣板路,與新建的莊天二級公路相比,成了鄉間小道。夜晚來臨,華燈初放,市民在歡快的音樂中舞蹈健身。走在縣城,你會由衷地為其變化之大而感嘆:寬闊筆直的街道,漂亮氣派的路燈,鱗次櫛比的高樓,遍布街角的商鋪,川流不息的汽車,摩肩接踵的行人……
![](/Files238/BeyondPic/2013-6/7/20130524093023533.jpg)
時光飛逝60年。“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昔日的奢求早已走進千家萬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憧憬,正在逐步實現。還有更多悄無聲息、點點滴滴的變化,在我們身邊講述著張家川社會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動人故事……
6月4日,張家川縣龍山鎮居民馬有興一早就從龍山鎮趕到位于張家川鎮的和暢嘉園一期工程1號樓,他在這里新買的房子正在裝修中。“本打算在龍山鎮買房子,但是張隴公路改建好以后,龍山鎮到張家川鎮的路程也就20分鐘左右,索性就住在張家川鎮了。”馬有興滿心期待新路的開通。60多年來,張家川縣全力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張隴公路的改擴建將張家川縣西部地區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重心前移,極大的拉近了龍山鎮和張家川鎮之間的空間距離。“白天工作在龍山鎮,晚上生活在張家川鎮,細細想來,自己和城里人并沒有多大差別”,馬有興自豪地說。
![](/Files238/BeyondPic/2013-6/7/20130607102108251.jpg)
(黃昏時候的張家川縣回鄉風情園)
從2012年開始,張家川縣借助60周年縣慶機遇,縣城正迎來近十年來的又一次建設高潮。
“貧困縣的城鎮化建設,核心是縣城的建設。”縣住建局局長周志學對記者說。
改革開放初期,張家川縣城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騎個自行車繞城一周也就十幾分鐘時間,城里的人幾乎互相都認識。經過60年的建設,張家川新版縣城總體規劃面積將由原來的4.2平方公里擴大到10平方公里。
![](/Files238/BeyondPic/2013-6/7/20130607110357314.jpg)
2000年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張家川城鎮化建設步伐逐漸加快,以行政大樓建設為中心,掀起了縣城第一輪建設高潮:第一批商業住宅小區開建,第一次有了紅綠燈和斑馬線,第一次有了集中供熱,第一次有了體育館和廣場,居民家中都通了上下水。一個小縣城,漸漸有了城市的模樣。
![](/Files238/BeyondPic/2013-6/7/2_201210142003447Vst2.jpg)
(張家川縣一中塑膠操場)
2010年以后,張家川縣迎來第二輪城鎮化建設高峰。城區北濱河路、南部路網、城區道路鋪油和人行道整修工程。縣城“雙十”工程、教育“8+2”工程、恭門鎮城鄉一體化“八大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實施。投資2695萬元新建占地20.3畝的凈水廠1處、投資6488萬元鋪設供熱管網11.42公里、投資2.3億元總占地面積276.8畝的回鄉風情園建設項目、投資5400萬元的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項目、投資1.6億元的縣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樓項目、投資5503萬元的縣廣播電影電視中心項目、投資7154.44萬元的阿陽中學建設項目、累計投資7.2億元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資1000萬元的縣城北河堤防工程等項目。短短三年間,張家川縣城發展有了質的飛躍。
![](/Files238/BeyondPic/2013-6/7/20130607110357317.jpg)
60年來,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市政公共設施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滿足了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去冬今春,家住張家川北苑小區的李長河老人樂樂呵呵地過了個冬天,“從前屋里冷,冬天難熬,現在蓋薄被子、穿拖鞋就能過冬嘍!”經過供熱和建筑節能改造,李長河家的室內溫度一下子由13攝氏度升到23攝氏度。
“縣城越來越大,路越來越寬,樓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市面越來越繁榮,變化真是太大了。”提起縣城的變化,從小在縣城長大,退休后擔任縣關工委主任的李棟一很感慨。
目前,張家川縣城區地形圖測繪面積已經達到13平方公里,是60年前近4倍。在縣城的輻射帶動下,全縣小城鎮建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
![](/Files238/BeyondPic/2013-6/7/20130607110357315.jpg)
(張家川縣城區夜景)